以《傲慢与偏见》、《劝导》为例
—浅论简·奥斯汀爱情婚姻观前后期的差异
文/贾晓莉
摘要:婚姻和爱情的话题于人类社会历久不衰,而众多描写此类主题的作品中,简·奥斯汀所述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奥斯汀自身阅历的增加,她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从《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可见其明显差异。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劝导》;差异
“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美著名文艺评论家爱德蒙·威尔逊如是说。她写作初衷只为兴趣而不为名利,奥斯汀以真实、睿智生活体察向众人描绘了英国社会历史中的一角。随着奥斯汀对社会、人性的敏锐洞察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其后期作品也日趋成熟,现实意义益加浓厚。奥斯汀在作品中倡导爱情与经济并重,却以爱情为主的婚姻观,然而其并非婚姻观一成不变。本文试图以《傲慢与偏见》、《劝导》为例揭示其爱情婚姻观的发展。
1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的前期爱情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种爱:简与宾利、达西和伊丽莎白、夏洛特与柯林斯、丽迪亚和威克姆。尽管他们最终都走进了婚姻之城,但其婚姻幸福度迥然不同。揭开其婚姻面纱之下的本质却有共通之处:金钱是婚姻的保障,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班纳特家的大小姐简与一位阔少宾利先生共同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卢府的夏洛蒂年已二十六七依然待字闺中, 究其原因一无美貌二无财产。负责喜剧担当的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牧师墨守成规、废话连篇、反应迟钝,满口废话,满脸傻样,因其向伊丽莎小姐白求婚遭拒后,通过夏洛蒂暗示,他马上就把万般情爱诉诸于夏洛蒂小姐。尽管柯林斯天生一副呆傻蠢样,而且讲情爱永远打动不了女人的心,而夏洛蒂小姐却一口答应了。班府另一位小姐丽迪亚美丽、奔放、虚荣、轻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于是和徒有其表的军官威克姆私奔了,最终因为达西的斡旋,威克姆看到丽迪雅的一笔陪嫁才答应与她“正式结婚”,但婚后彼此用情不专。通过作品中对四种姻缘的褒贬,从而透露奥斯汀的婚姻观: 只结婚而不考虑门第与财产是愚蠢的,但是为了门第与财产而结婚也是是错误的。作者坚信婚姻幸福在于是否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而与财产多寡、地位高低、外貌美丑无关;同时奥斯汀也认为结婚不考虑上述诸多因素也是愚蠢的,原由是幸福的婚姻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婚姻幸福的保证。她认为在婚姻关系中理性、道德的爱情是美满婚姻最坚实的基础。
2 以《劝导》为例的晚年婚姻价值观及其与前期的对比
《劝导》中的主角是一位家世逐渐没落的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全书的主要线索是其全部的爱情生活:没落贵族小姐安妮,遇到了两情相悦的对象-青年军官温特沃斯,因此彼此定下了婚约。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因为温特沃斯既没有相配的门第与财产,所以 “劝导”埃利奥特与他断绝关系,安妮痛苦万分地答应了。而被众人赞赏“理智”的行为却让她痛彻心扉了八年,八年的时间依然忘不掉温特沃斯。尽管两年后有个地位与经济条件都比温特沃斯好几倍的人出现并向她求婚,但她终究无法忘却内心的真实情感而接受他人的求爱。所以当温特沃斯重新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他们旧情复燃重新走在一起。因为她放下了谨慎、理智、门第、财产等等诸多因素而任凭感情肆虐,凭借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的爱、无私高尚的品格重新赢回了温特沃斯的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劝导》这一结局明显地体现了奥斯汀晚年的婚姻观:面对婚姻,感情要超越理智,浪漫要超越现实,倡导婚姻要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
其实奥斯汀和伊丽莎白一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她,出身于一个温暖的具有浓郁学者氛围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种家庭成就了她,但是也是因为此来家庭的变故彻底改变了奥斯汀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爱情观。同时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奥斯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伊丽莎白式”的爱,因为那是一个女性地位低下在社会中无法找到立足之地的年代。奥斯汀一直想要那种不但有真正爱情而且又有相应经济基础的理想婚姻而放弃了“夏洛蒂式”的选择,却再也没有追求到“伊丽莎白式”的归宿,这也许是奥斯汀爱情生活的巨大遗憾。所以在《劝导》中奥斯汀虽然是在着力描述女主人公埃利奥特婚姻观的变化,也是在折射自己一直来对婚姻与爱情的态度。她为埃利奥特安排了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秘而不宣的疼痛与缺憾。据资料记载奥斯汀也曾有过恋爱,只是没有结果罢了。也许奥斯汀在写《劝导》的时候,内心深处也正经历着痛苦与失望,历经痛彻心扉的教训后带给她的反而是一种觉醒与新的希望,正是这希望与觉醒让她从理性与情感的困惑之中超脱而出,难怪后来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天鹅临终的绝唱”。
前期作品如《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任凭“理智”来领悟世界,只有当主人公们用“理智”来制约“情感”时,才能得到美满幸福的婚姻;而在后期作品《劝导》中作者认为:“谨慎、理性”只会带来不幸与痛苦,却对婚姻幸福无任何保障。奥斯汀生活在英国文学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这一时代中,她本人的家庭因素也使得她受十八世纪的英国传统思想影响颇多,这导致她的前期作品都反映出十八世纪前期英国的时代精神—理性主义;同时其前期创作中充满了女主人公理性的婚姻观,她们共同的特征:婚姻面前谨慎小心,始终用理性的态度去评判自己未来的另一半。而晚期作品《劝导》则迥然不同,它主要体现了理性态度对真挚感情的伤害,情感的本质决定了想要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应该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受到外界所谓理智观念的影响。《劝导》第一次在其作品中感情战胜理智的结局,认可了人物性格从理性到情感的转变,赞美了人类情感力量的巨大,这充分表明了她创作思维首次从理性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因为她已经领悟到到谨慎之极的理性思想扭曲了人的本性,而只有真正由内而发的真挚感情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婚姻幸福。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