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学史》述评
文/崔晖
摘要:陈福康所著的«中国译学史»,是一部研究我国“译学”的专题著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译学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译学理论都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本文将对本书在写作动机,写作方法,写作内容上进行全面述评,以期对本书有一个客观评价,为读者了解本书有所帮助。
[关键词]述评;译学史;翻译理论
1 本书简介
本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共434页。全书依次由引言,主体部分,余话,翻译论文参考书目,初版序和两篇后记构成。主体部分根据我国译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为“中国古代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我国译学理论发展的明晰脉络。
2 本书的写作动机与撰写方法
在引言部分,作者陈福康交代了著作本书的写作动机和撰写方法,以便于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本书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作者指出“译学”一词由来已久,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被收录到«辞海»中,基于这一点,他认为有必要撰写一部中国译学理论史,以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中国译学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翻译理论。关于撰写方法,陈福康认为可以参考西方文学理论家关于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对每种研究方法所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3 主要内容
作者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译论的产生、发展。作者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始于佛经翻译,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这使得佛经译论,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直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些耶稣会士,将翻译活动与爱国情怀相结合,拉开了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翻译活动的序幕,他们是中国近代译论的先声。第二章作者介绍了晚清民初的国内的译论。作者认为晚清不仅是一个救亡时代,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林则徐和魏源有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译论,对中国近代的翻译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作者认为他们的译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翻译理论。笔者认为,他们的译论虽然不是很严谨的译论著作,但是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翻译活动的先河,更是为中国翻译活动带来非宗教的西方新时期的翻译思想。第三章作者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民国时期国内的译论。作者根据译者译论出现的先后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胡适、刘半农、茅盾、鲁迅等人对于中国近代译论的贡献。第四章作者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译论情况。
4 优点及缺点
本书对译学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阐述,详略得当,着重介绍了一些对译学理论作出卓越贡献的译论家。可以看出,中国译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本书有以下优点:
4.1 结构安排科学合理,符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的基本情况。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不同的译论家,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4.2 内容全面详实。不仅一些翻译的重大问题得到了较为充分而且详细的讨论,如直译意译,翻译的标准,译名问题,对同一话题根据不同译者多次讨论,而且涉及到培养译者的综合素质等问题,使翻译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实用。
4.3 注重联系与对比。作者在介绍译者的翻译理论时,注重将他与前人对于同一翻译理论做对比,结合各自具体时代背景客观进行评说,阐明他相比于前人超越了什么以及丰富了什么,对译者持一种赞扬欣赏的态度。
4.4 理论来源清楚。作者在介绍译者的译论时基本以一段原文的形式,清楚地附上译者在其著作中对此是如何说的,即译者理论的原始出处,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语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的观点。
5 本书存在的问题
作者的著述总体是公正客观的,但是依然有一些主观感情成分。作者在介绍周氏兄弟的译论时,有偏好鲁迅的倾向。在介绍周氏兄弟对于文学的艺术功能时,作者首先摘录了一段周作人«红星佚史»译序,译序里周作人很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于文学的艺术功能的看法,即“学以益智,文以移情”(147页),① 陈福康对其解说道:“周作人强调‘主美’、‘移情’的‘文心’,这与鲁迅当时的见解也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这篇周作人署名的译序与当时两人合作的其他书一样,鲁迅至少是看过的)”(147页)②。此处有两处有失客观。一是作者专门强调了这是一篇“周作人”署名的译序,言外之意是虽然署名是周作人,但不一定是或不仅仅是周作人所写,可能还有鲁迅的参与。作者这样写看似为了更加准确,却给读者造成一种感觉即怀疑周作人的成就。二是作者写道“这与鲁迅当时的见解是一致的”,随后作者在评论周作人的直译观点时说道:“这个观点是很深刻的,鲁迅和他也是完全一致的”(150页)③。可以看出作者在介绍周作人的译论思想时倾向于将他和鲁迅相比较联系,“鲁迅至少是看过的”说明作者较为重视鲁迅对此的意见,然而作者在谈到鲁迅的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提到周作人对此观点的看法,这是否从侧面反映出与周作人相比,作者对鲁迅的观点重视更多?
总体来说,«中国译学史»是一部很好的译学专题史。也许还较粗浅,论述不够深刻,但确实是中国译学方面的第一本专题史,无疑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从作者参考篇目的数量之庞大可以看出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夫,力求著作的准确完整。«中国译学史»这本工具性质的参考书,对于翻译工作者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于翻译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崔晖(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