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D045);黑河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编号: RWZ201303)。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文/宋淑凤
摘 要:在俄罗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彼得堡以其独特的作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让与彼得堡有关的所有形象都具有神话倾向。普希金、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9世纪俄罗斯作家以特殊的神话意识和思维方式,以俄罗斯现代化的发展为基础,刻画出了拥有共同最高理想与描写对象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现代神话。彼得堡现代神话与俄罗斯社会现实、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彰显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俄罗斯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以神话方式展示出了历史与世界变迁中不曾改变的因素。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彼得堡;现代神话诗学
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建立彼得堡,在未来的200年中,彼得堡成为俄罗斯的首都,是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其在俄罗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形成与发展,是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的特殊文化现象,全面体现出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冲突和问题。彼得堡是俄罗斯接纳西欧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的开端,得到历代人文学者和作家的关注。彼得堡包含的每个问题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普希金、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既有相同的思想和刻画对象,也有相同的诗学特征,体现出同样的文化性和现代神话诗学内涵。
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诗学
俄罗斯文学体系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是基于浪漫主义写作原则形成与发展的,分析彼得堡神话意义是目前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彼得堡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作家都对诡秘传说产生很多幻觉与联想。古代神话与现代神话的差异在于,现代神话作家的个性特征较明显,而古代神话属于群体无意识的作品,但彼得堡神话依旧彰显出俄罗斯人民群众对该城的悖论。自从普希金以后,大量以彼得堡为背景撰写的经典小说都从各个角度对该市艺术形象进行深入挖掘与基本定型。例如在小说《青铜骑士》中,普希金站在民众权力与帝王权力、人的意志与自然环境等对立的角度,书写彼得堡衰落与灭亡的主题;在《彼得堡故事》中,果戈理将此城营造成命运无常、人性卑微、存在诡异的空间;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文字彰显出彼得堡非理性、肮脏、丑陋、阴暗的一面。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不断变动,引发思想活跃,是其文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即文化的“白银时代”。在时代的推动下将神话意识体现在作品中,是非理性主义发展成为新神话意识的序幕,并在二十世纪文化体系中获得快速发展,形成时代意识的一种主要特征。
2 普希金作品中体现出的彼得堡现代神话韵味
普希金生活在彼得堡特别美好的时期,人们受崇尚自然与自由倾向的影响,喜欢追求崇高的理念与新知识。在普希金笔下,彼得堡的主题设定为理解城市的精神与本质。他博古通今,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成果,基督教神话、古罗马希腊神话、斯拉夫民间文化、彼得堡神话传说,都是刻画与借用的对象。他有意识地将神话注入创作中,《青铜骑士》、《科洛姆纳小屋》、《黑桃皇后》等作品是普希金基于彼得堡创作的传播度最高的现代神话小说。
2.1 《青铜骑士》中演绎的彼得大帝神话
普希金创作的《青铜骑士》,从艺术完整性、历史哲学深度、诗歌内容广度等方面,都是最完美的作品。普希金以彼得堡时期为写作背景,在令人惶恐不安又真实感人的故事中刻画出彼得大帝的神话,彰显出黑暗与光明两种力量的争斗。他们相互以对方为对立、为背景体现出来,正如童话中恶与善、愚钝和聪明、弱与强之间的对立。假如说神话是畅想宇宙神秘与诠释神话事件,那么普希金笔下的彼得大帝神话则是刻画能够震撼俄罗斯民族心灵、凝聚民族情感的历史大事,是诗人通过神话思维来阐述身边发生的新情况、新事物。
2.2 《科洛姆纳小屋》中传奇的爱情故事
《科洛姆纳小屋》诞生于1830年,以优美的文笔刻画爱情故事。作者以阿喀琉斯的神话传播为蓝本,加入自身创作将其转变成禁卫军为爱情而选择男扮女装做厨娘的故事。在普希金的创作理念中,各种神话并非是阐述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的文本,而是是彰显其世界观的方式。诗人以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分析神话故事与人物,在刻画他所生活的时代时渗入了古代神话原型,为主人公的爱情添加了更多浪漫性、神幻性的气质。作者的艺术思想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并创作出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新神话。
2.3 《黑桃皇后》中独特的神话特征
《黑桃皇后》的社会意义特别深刻,显示出俄罗斯十九世纪社会转型与人们精神面貌的变迁,是作者深刻洞察与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走向而创作出来的小说。作品拥有充满悬念的幻想与梦境、完善的结构与凝练的情节,从而获得世人称道。普希金选择扑克牌中的黑桃皇后为题目,讲述彼得堡上流社会中一些赌徒的形象。赌徒的心理与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为实现目标不择手段等行为。扑克与神话故事有很大关系,其具有占卜功能和巫术力量。黑桃皇后这一形象,既代表战争女神和希腊智慧,也代表其具有的神秘力量,是复仇女神的象征。该作品开启了俄罗斯“罪与罚”主题古典文学的先河。
3 果戈理作品中体现出的彼得堡现代神话韵味
彼得堡虽不是果戈理的家乡,却是其创作与生活的重要城市,是他梦想的地方也是他厌恶到想逃离的地方。彼得堡的追名逐利、物欲横流让果戈理感到恐惧和失望。《彼得堡故事》包括《罗马》、《狂人日记》、《外套》、《肖像》、《鼻子》和《涅瓦大街》等,具有现代神话韵味,作者以神话意识刻画出魔法与魔鬼的现代神话,阐述了自己对彼得堡文化的认识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1 《维》中的现代神话思维
小说《维》的情节体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有宗教形象和民间文学形象,蕴含多神教、基督教、彼得堡民间文学等神话诗学因素。小说刻画的两个世界处于界限不清或失衡、不和谐的状态,主人公软弱的内心世界让魔鬼得到可乘之机,同时他所在的外在空间始终是敌对状态,将非理性形式施加给他,最终他被心灵浩劫所吞噬。另外,《维》中的鬼与神能够同时处于同一地点上,幻想与现实、现在与过去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时间与空间混淆与失衡的状态致使主人公在不同世界的边界游走,其故事整体、主人公、情节片段都体现出幻想性。《维》是果戈理通过忧伤与欢乐、希望与恐惧、恨与爱等手段来还原外在世界、彰显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作者的神话思维。
3.2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神话特征
《狂人日记》刻画了现实与幻想的双重世界。小说主人公是个小人物却醉心于幻想,自己的存在感较弱。他将内心感受外化成现实,与狗建立起较好的关系,和狗说人话、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就神话诗学角度而言,狗的象征意义比较明显,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狗的听觉与嗅觉较灵敏,可以看到鬼神,在一些文化中,狗能让人想到死亡与阴间的神;另一方面,狗能够看家护院,所以是两个世界的居间者与边界守卫者,是死亡者灵魂的引导者。
《狂人日记》具有明显的空间混乱性与时间错位性。由于小说以日记为体裁,分析日记时间能够看到主人公的疯狂状态。他的日记中没有准确的时间计量,体现出其生活是逻辑颠倒的。他的日记的时间可以是12月28号、30月86号、日期不详、马德里2月30日等,地点与时间的跨度代表着主人公处于幻想之中,提高了故事内容的不可信性。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体现出的彼得堡现代神话韵味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彼得堡始终是最虚幻的城市与故事,代表着病态的、无秩序的、非正常的生活。就算在春天里也具有病态的美,像“病怏怏、憔悴的姑娘”。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作品刻画群魔乱舞、危机四伏、人性异化的状态,展示了压抑中的俄罗斯民族个性的悲剧。
4.1 福音与魔音精神冲突所体现的神话性
《福音书》让基督同时具有神性与人性,如梅什金、左西马长老、阿廖沙、杰武什金等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美好的人物体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追求。有人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虔诚教徒,也有人认为其是虚无主义者,不论怎样评价,他还是将耶稣基督当作这世上最完美的人,他认为基督更坚毅、更智慧、更可爱、更深刻、更美好。作家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人物,刻画出与人相关的神话,通过塑造反叛的、怀疑的、恶行的个人来书写与魔鬼有关的神话。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人的本性是恶,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自我。他从人的双重人格中体会到魔鬼的力量,提出信仰不虔诚或者无信仰是让人疯狂、绝望、极端的重要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强化人格分裂的主题,进一步发扬了彼得堡的神话传统。
4.2 《罪与罚》所代表的现代神话世界
《罪与罚》是体现基督教“罪与罚”基本理念的神话小说,彰显了作家的神话意识和神话思维。就神话诗学层面而言,小说中神话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和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人物特征的互换体现出作品的神话本质。小说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和神话感,可以激励人们在罪恶中超越自我。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夫在自己所谓的善的思想和超人理论下杀人,而自己的心灵却没有依托,肉体和精神都特别痛苦,在上帝之光的感召下,通过苦难和忏悔,在信仰中超越自己。
首先,作者选择使用神话模拟语义来设计故事情节,当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遇到威胁或出现变化时,神话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被作家引用或创作出来。其次,在情节设计时,时间与空间体现重要作用,神话思维彰显出直觉性和形象性特点,因此其神话空间是以直观空间与感性空间为前提建立起来的。《罪与罚》并非整体的神话空间,而是空间被切割、不同部分彼此独立的。神话空间与时间相同,是定性、直观、缺少永恒的持续,存在较短过渡和不规则重复的特点。
5 结语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体系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属于历史神话与社会神话,体现出俄罗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是以特殊视角彰显出作家眼中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并且通过神话方式了解历史,分析文化精神,彰显人们对恶与善、死亡与生存等哲学问题的求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常命运的担忧。其既是化解文化矛盾的有力武器,可以帮助社会各界重建价值标准;也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可以超越社会团体和时代建立精神目标。彼得堡现代神话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出现,营造出的世界既是作者心灵产物,也是幻想与想象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傅星寰.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J].俄罗斯文艺,2014(02).
[2] 朱达秋.文化记忆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大帝形象[J].俄罗斯文艺,2014(02).
[3] 傅星寰,车威娜.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及诗学范式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 张凌燕,凌建侯. 俄罗斯文学学·斯拉夫文论·比较诗学——周启超学术思想述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5] 孟繁红.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J].名作欣赏,2016(17).
(作者简介:宋淑凤(1981-),女,文学硕士,黑河学院教师,俄罗斯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