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拉图不但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马克思正义观进行,理想国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实质以及实现途径,从而较为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中的正义问题。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马克思主义,比较。
古希腊早期的正义观是非常朦胧和模糊的,到苏格拉底时期,正义的主题开始明朗。开始明确地指向支配人的行为的伦理法则。苏格拉底的正义观是以其哲学为基础的,其主要命题是: 德性即知识。此后,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以其“灵魂说”为逻辑起点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是由欲望、激情、理性三部分构成,由此,他提出了“灵魂和谐正义论”并区分了它们各自的功能。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让理性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激情和欲望,这是人类灵魂的最佳状态。在柏拉图看来,“正义作为一种包含一切的德行,在于每个部分执行自己恰当的职能”。当人的灵魂三种性能在自身内各司其职,为其达成身心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就会自动地促成正义行为。这就是说,正义的人总让激情和欲望听命于理性。
在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视域中,正义观念既不是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德性”,也不是来源于柏拉图的灵魂中理性的要求,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合理准则。正如马克思所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换句话说,观念、思维、意识并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理论假设,而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对于正义观念的理解,一方面要放在它赖以产生的特定的现实生活背景条件中,尤其是要把它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背景中去理解; 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正义观念看作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看到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具体背景———其总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正义问题实质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正义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是社会中特别是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的产物。它在正义中的表现“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产物而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关系的一切方面,意志是不自由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一种不顾个人自由意志而压倒一切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认为,正义的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从马克思上述与正义的对话中可知: 作为正义的自由总是受到一定方式的限制,因而永远不可能达到所谓“绝对自由”。法不应当赋予人们超越生产方式所许可的自由。这样就意味着自由总是要受到限制的。同样也只有这样的自由才是正义的,符合社会要求的。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正义做出了科学的论述。他认为正义从
上来说,就是对现实利益关系的一种反映,正义仅仅是一种评判价值,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观念形很显然,这种对正义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那么,正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推断,它必然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所以,只有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们的利益才与正义相关,从某方面来说,才算得上是正义的客观与实质的真正内容。马克思摆脱以往西方思辨的正义观念,转而将正义与一定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因而他的正义观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相比之下,马克思在正义问题的论证上,采用的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他从生产方式入手,将正义观念看作是伴随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受生产力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物质交往制约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正义的逻辑起点并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而是处在现实的、实践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柏拉图为了给划分这种阶层寻求形而上的支持,特别用神话和比喻来说明。他认为,老天在创造这些人的时候,在劳动者以及其他技工的身上参杂了一些铁和铜。因此,这一阶层的人身上都含有铁和铜之类相对不太贵重的金属成分。从制造这一阶级的材料即铁和铜来看,他们是相对低下的;柏拉图认为第二个阶层是护卫者和辅助者,他们在国家中属于统治阶级。老天在创造他们的时候,在他们身上加入了一定量的白银,因而他们相对于被阶级是要高贵些;最后一个阶级统治阶级,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阶级。老天创造这一阶级的人的时候加入了金子,因此这种人最尊贵。这种人是国家里少之又少的人,正如金子的贵重与稀有一样。柏拉图认为,这种人具有知识,拥有智慧,又不乏理性。毫无疑问,这种人就是柏拉图理想王国的哲学王。从某方面来说,柏拉图是以牺牲国家中某些阶级的利益来建构其理想国家的。
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分工促使了人与物的对立及人的物化和异化,而我们要突出人的价值就要消灭这种对立,扬弃异化。要扬弃异化,归根结底就是要扬弃分工。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生产力极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不受制于分工。但这并不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分工,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分工会更细化、更专业,只是那时的分工是自觉的分工。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下所运行的理想状况。阶级、阶层之间和平和谐的相处,国家井然有序的运行,这些都是柏拉图的理想状况。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层之间都存在着运动和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分工为主导原则的社会里,人们只能屈从于等级制度以及特权。毫无疑问,这种屈从就是压迫和剥削,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仅从这一点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就只能是假想与空谈。
马克思提出的理想社会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的价值,人们能够生活的非常公平,有极好的社会福利,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会达到一定高度。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最大的实现个人的价值,每个人不会受到阶级的束缚,也不会承担来自经济的包袱,所承担的事业也是每个人所爱好的事业。(1)在政治方面,无产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属于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社会主义,并且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以及阶级特权将会消失,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任何的剥削、压迫与统治,人类将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2)在经济方面,无产阶级通过斗争夺取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这种经济下,生产力将大幅度的提高,进而达到共产主义的经济水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私有制将不复存在,全部的生产资料都属于社会。人类将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以及按需分配,个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将被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