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观念发展中表演者应具备的素质
——以琵琶演奏者为例
文/范誉丹
摘 要:音乐审美的差异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对音乐的认知不同,创造出的音乐也不同,这些构成了美学上对音乐的思想观念。本文从音乐美学的定义入手,对近代意义上的美学与音乐美学进行概念界定,在把握音乐美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做基本的概括,我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中儒家占据了主要地位,儒家对音乐和谐的追求,音乐的功能及其运用等影响深远。那么在音乐美学观念中演奏者应当具备怎样的的素质,将理论思想与实际舞台演奏结合,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呢?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观念;发展;琵琶演奏者的素质
1 近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观念
“美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感觉和感情,在1735年由“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提出,因而这也是一门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他主张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隶属于哲学范畴,而到了黑格尔时期,他将哲学美学集中于文学艺术审美。此后,美学的研究状况逐步发展为多个角度、多个侧重面的境地。至今为止,美学大抵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其中心理学美学又称审美心理学。
18世纪末的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提出“音乐美学”一词,在他的著作《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中提及了要建立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想法。1990年德国近代著名音乐理论家里曼在其出版的《音乐美学要义》将音乐美学成立为一门独立学科。同美学相似的是,音乐美学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音乐的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但必不可少的是其对音乐本身结构形态的研究,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音乐美学区别于美学的一点。
2 音乐美学思想观念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动,历史也向前推动,同一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发展虽然在文化、文明上相差甚大,对音乐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也有不少微妙的相似之处,这里将着重阐述音乐美学思想观念的发展中的共同处。
2.1 音乐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
无论是远古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认为音乐源于对鸟叫声、风声、水声等大自然万物的模仿。以鸟类为例,杜鹃、百灵等叫声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三度、四度音程,有音高,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或古笛)的音高与这两种鸟鸣声非常相似。
2.2 音乐具有社会功能
中国音乐史中讲到,西周时期制定了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为礼服务,礼是伦理道德的准则,音乐用来教化,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古希腊、罗马在进入中世纪后,天主教占据了主导的思想地位,因此音乐被看作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统样地具有了伦理、教化的社会性功能。
2.3 音乐是和谐的
说到和谐,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儒家关于音乐思想方面的著作是《乐记》,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
3 音乐美学中琵琶演奏者应具备的素质
琵琶艺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儒家充实与道家空灵的美学精神影响了琵琶音乐的审美理想,达到美善相济、情理统一、认识与直觉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境界。随着历史的进程,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琵琶的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在舞台上的演奏者不仅要重视演奏技艺的训练,更要从美学的理论高度出发,分析音乐作品并将其美真正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应具备的素质:
3.1 运动员的素质
关键词:速度;力度;灵活性;耐力;爆发力;体力
指演奏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具有物质性,手上的硬功夫才是硬道理。表演者平时在速度、力度等基本功方面的练习,练习曲子应该有的耐力和爆发力,在舞台上会直接真诚地展示出来,演奏更需要体力的支撑,每天保证一定时间和质量的练习,比如支撑一场音乐会,就需要好的体力、精力和耐力到最后一刻,保持一个好的演奏状态,具备“运动员的素质”。
3.2 哲学家的素质
关键词:辩证关系
将音乐与哲学联系起来,演奏的过程充满着辩证关系的哲理性,即情感与理性、松弛与用力、坚挺与柔顺、动与静、快与慢、音量之大与小、音色之浓与淡等,这些关系相互对比、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与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性同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应在演奏者对乐曲的处理、布局中考虑到,从而更好的诠释音乐,要求演奏者学会用哲学的思维分析思考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没有对乐曲进行辩证的、多方位的理解,那么演奏中会有很多缺陷,比如过分强调松弛而使手指或手腕疲软,缺乏支撑;若过分强调用力,会使发音僵硬、干涩灯问题。
3.3 诗人的素质
关键词:灵感;想象力;真诚;气质;激情
3.3.1 气质
培养气质,需要文化和修养。诗意,从念诗、欣赏诗中激发灵感,得到启迪。如《傅雷家书》中,傅雷在儿子傅聪弹钢琴前会为他念一首与此曲意境思想相符的诗歌,帮助他更好更到位的弹奏,以启发他的思绪。那么就要求我们有丰富(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运用其中,建议学习我国经典的国学文化,提高自身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3.3.2 真诚
音乐是最诚实的镜子,“声在琴弦,人在心弦”,音乐会流露出演奏者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感情,不用说便跃然弦上。真诚,你是否真诚用心演奏,也可延伸到做人方面,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先学会做人,再去做好事,相信你的音乐会用真诚打动他人。
3.3.3 灵感
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修养的凝聚,也许也和个人阅历有关,灵感启发有助于演奏者在处理音乐上更具自己理解与优点之处。
3.3.4 想象力丰富
不能总是局限于乐谱本身,但要从乐谱出发。熟练之余想象一副美丽的画卷,由琴声绘出心声。丰富的想象力会丰富你的音乐,是音乐流动起来,具有生机,因此想象力很重要。
3.3.5 激情
演奏者应具备诗人的激情,无论豪情壮志,抑或挥斥方遒,都需要激情将观众带入音乐,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此类武曲,需要拿出澎湃的激情,生动形象地用琴弦表达当时的两军激战情景。
3.4 建筑师的素质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像筑梦一样筑起你的音乐,好看的建筑有棱角、有形态、有格局,若化为音乐,则应具有层次感,、色彩感、线条感,层次感要有高低起伏、强弱对比的变化;色彩感,是情感的表达,平静优美还是激烈亢奋,是颜色调性的变化;线条感,点成线、线成面,一个句子一个呼吸,段落句读间要有气口,连音线、力度记号、速度记号都是线条的标志,波浪曲线还是平直舒缓,是线条的流动。
4 结语
柏拉图曾说:“美是难得”,可是人人都在谈论美与丑。音乐是美妙的,可是人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音乐美学也是不简单的,可是人人都会与自己的关于音乐的审美、欣赏的思想。也许因为音乐没有标准答案,也许因为音乐不分国界,也许因为音乐是无声却有声的、胜过语言的表达,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音乐是美的。我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望,都推动我们对音乐的表达,也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音乐美学思想观念发展中的演奏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演奏方面有了良多思考,音乐是相通的且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表达心中的音乐。素质分为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内涵素质,二者缺一不可,若只有专业技能素质,演奏出的乐曲会显得空洞无力,平淡乏味,缺少主心;若只有文化修养素质,专业素质没有达到的话,问题会更加严重,就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有满腔热情却无法很好的表达。因此在美学理论的基础是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对基本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目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