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出版创新
文/李友生
摘 要:红色文化是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鲜活素材。编写出版红色文化教育读物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手段。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读物的出版工作,只有将思想性与可读性、系统新与科学性、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出版;传承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是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出版,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出版资源,在红色文化教育读物的出版实践中,必须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1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要传承好红色文化,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红色文化。一般而言,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诸如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炎黄子孙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情结,红色象征着光荣与梦想,热情与勇敢,追求与创造,奋斗与牺牲,可谓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鲜活基因。红色文化契合了民族文化的渊源与特质,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同向、同核的。因此,上述关于红色文化的定义,无疑较为准确地概括了红色文化的民族根脉、核心内涵、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并且科学阐明了红色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新发展之间的血脉关联。
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物质文化包括革命遗址、纪念物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文献;精神文化则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道德传统等,例如“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重要实践,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人民军队的壮大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等伟大历程,是新中国永恒的光辉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持续推进,十分重视用红色文化等革命文化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道德诉求和革命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源头之水。对这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我们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渐呈蔓延泛滥之势。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学术研究为借口,企图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人物,其目的是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种错误思潮如果任其流传和泛滥,就有可能混淆是非,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人们的认知错位和历史观、政治观扭曲,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力倡导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产生消解作用。这种思潮的存在,无疑也将对在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记录着中国人民的爱国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光辉足迹,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在广大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红色文化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鲜活素材,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都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构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利用红色文化育人不仅是极其有效的途径和切入点,而且也大有可为。以革命老区江西为例,江西是红色圣地,有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工人运动四大摇篮,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一个个红色经典传奇,“红色歌曲听不尽、红色戏剧唱不断、红色故事讲不完、红色人物数不清”,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八一精神,是江西重要的文化名片和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近年来,江西教育系统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突出“红色思想引领, 红色文化熏陶,红色实践锤炼”三条主线,组织编写了“红色文化系列教材”和《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永远的旗帜——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教材和读本,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了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将江西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特色。
3 红色文化教育读物如何创新实现“教育性”
红色文化虽然是一座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富矿,各地关于红色文化的教育读物也层出不穷,但要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在红色文化教育读物的编写过程中则应不断创新,树立精品意识。事实上,目前不少红色文化教育读物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或浮光掠影,或生硬枯燥,或空洞说教,大大削弱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教育读物要创新体现“教育性”,必须下功夫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一是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历史上一座灿烂辉煌、震撼心魄的文化丰碑,要诠释好它,一方面是要求读物的内容有筋骨、有力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在思想精神高度上立得起;另一方面是要求表达方式有感情、有温度,要善于用学生的语言去阐述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情。思想政治教育读物一定要克服呆板枯燥、生硬说教的毛病,做到内容形式鲜活生动、学生喜闻乐见,只有如春风化雨般把学生带进红色精神之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打开情感的胸怀、打开理论的视野、打开历史的眼光、激发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读物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在编写过程中邀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承担具体编写任务,邀请谙熟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特点的专家、作家对书稿进行语言文字润色,邀请党史军史专家审稿,共同为编写质量把关。
二是系统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斑斓绚烂,编写红色文化教育读物,一定要在广泛搜集掌握大量资料、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准确的梳理、推敲,从“人、事、物、魂”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方面认真筛选、提炼、升华、利用。此外,面向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读物包括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教育教学的侧重点和要求各不相同,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结合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编写,做到对红色文化的史料运用得当、对红色文化的内涵阐述合理,以达到易教易学的目的。
三是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范,是新时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之源。我们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提炼,既要充分展现革命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从文化的深处、历史的深处去探寻红色文化的精神脉络及其价值,又要结合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时代精神共振,将红色文化的基因和革命优良传统的根脉,赋予时代精神、时代需要,将红色精神的核心价值融入新时代价值理念,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从而鼓舞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奋斗创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周姝含,郑元景.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2016(16).
[2] 沈壮海.记住历史才能不忘初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