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笔墨,自在人生
——读贾平凹先生《自在独行》有感
文/徐明越
心性未变,平地起波澜。
四十年年的光阴在贾平凹先生的笔下匆匆流淌,未曾有大起大落,不过都是家长里短,人间百态。独立于世界,孤独的看着,寂寞的听着,却又靠近万物,喜忧同生。
从容乃智。
人如蝼蚁,百十年过隙,焉知从容乃智?在纺车声声的摇曳中“站着”读完了小学,拎着破旧的绿皮箱去西大闯荡,再回去时,虚村的孤烟中,呛着父亲的酒,祭故人泪两行。在读书中孤独的等待着,终是笑口常开。艰苦的日子苦涩不堪,却总给人最多的鞭挞与真意,贾老先生的平民情怀正式源于此,告诉你年代的苍白与赤色,告诉你生命的睿智与蠢钝。
宽释是福。
肉体凡胎,离世脱俗,未能尽然,缚于琐事,奈何大千世界,悲苦丛生?看人,闲人,或弈人;吃烟,玩牌,亦喝酒;迎宾,请客,或奉承;生老,病死,已山空。“不该做这些事么?该做这些事么?我能做出选择么?我的选择到底对不对?”都是没有答案的。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佛还是佛,你还是你。所以,千山万水姑且尽心而为吧,不要试图与自然争论什么,以一种舒适而平衡的状态活着,才有任何继续的可能,平庸和辉煌都会如约而来,平淡和困窘也会如期而至。而当你彻底醒来后,会顿悟人世的悲心。
独行为真。
万物欣欣向荣,规律的变化着。先生哼着秦腔踏过石板幽巷,黄土高原却又飞旋起暴烈的风,那是致命的风景。亦可在院中静坐,闭口无言,观石观树,上空又响起袅袅埙调,那是寂夜中绝美凄恸的天籁。这是一个人真正的孤独,只与非人的物象交流,怀着敬畏之心。我们并未做到贾老先生的“独”,这是他最令人钦佩与欣赏的地方,他的生活看似和普通人并无两样,诚然,但他的心态和意识使他平淡的生活成为了真生意义上的孤独。别怀疑——我们都孤独,但不够,我们都渺小,但不够。最渺小的人,最终才能体会并生活在贾老先生所描述的生活中。带着“独”者自由的意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蜕变为人世秘密为数不多的知情者,孤单而独立。那么,你会在触摸大地的魂灵时——有敬无畏;你会在感受万物的情怀时——乐以忘忧。
参禅即悟。
禅,澄净空透,思则入定,形神恍惚。星空给予万物始源,斗转星移中,生命的光影被投射在树的年轮上,是存在的唯一证据和留给后人的礼物。先生已与天地融为一体,澄澈透底的心境,是他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这一点,我们年轻的生命尚不能够理解,因为需要更多的沉淀与自省——而可以在闲暇时驻足于天空的禅意,形于天地。
独行世界,莽莽苍生,相遇相知,相念相忘。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清淡的笔墨中是自在人生的随性抒撒,是每个孤独的路人的挚爱与星辰。即使潜入暗夜伏行,抬头仰望静谧蓝空,点点星光依旧灿烂、神圣。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