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文/马敏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这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和变革。革命年代,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感召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红色记忆,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作用。
关键词:红色精神;传承内涵;时代意义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红色文化无疑是璀璨的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中无法忽视的一股激流,已然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的精神法宝。
我国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进程中,吸收、优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产生的文化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凝聚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坚定信念。
1 红色精神的形成
从历史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记忆的深层内涵是一种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运动,也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进行确证、保存和延续的内在机制,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创造性和依赖性、历史阶段性和活动连续性的统一。
1.1 历史土壤的积淀
社会意识具有强大的历史传承性,伟大的历史产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华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华夏儿女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行,忠君爱国、持节不屈、敦亲重义、求索攻坚等传统美德为红色精神的发展给予了丰厚的文化养料。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下,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国情与时代特色,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行大胆革新,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让红色精神成为了特定历史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其强大的务实性与先进性继续传承。
红色精神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洗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信念、理想、道德、情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2 构建主体的诞生
红色精神诞生于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20世纪2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成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孕育出了伟大的红色精神。显然,红色精神的缔造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它萌芽于近代,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并成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动力,其蕴含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根本原则所催生出来的文化相信和文化载体构成了红色精神的独特内涵。
这样的红色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指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含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本土,形成了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理论相统一的“红色精神”。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将红色精神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他深刻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对红色精神的科学总结。正如斯大林所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
2 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
红色精神不仅鲜明的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也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持续探索的勇气。它既有南昌起义的勇士们所形成的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八一精神;也有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斗争中形成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更有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的长征精神;还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带头践行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铸就出伟大的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凝聚并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作为历史过程和现实发展的文化综合体,具体表现在:
(1)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攻坚克难顽强毅力,中国共产党才一步步成长、壮大,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面胜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它体现着红色文化典型特点,是红色精神的深刻表现。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这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根本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95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95年,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95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这是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不断发展、成长的理论支撑。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务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是为着人民谋利益的。95年来,党以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热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种同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正是红色精神的具体体现。
正是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支撑着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必胜的革命信念,一路走来,风雨无阻。
3 红色精神的当下意义
有利于引领新时代的主流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用红色文化来引导、育化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育化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红色精神依然是引领时代的主流思潮,对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思潮,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目前,国内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逐步形成,中间阶层的逐步扩大,文化态势呈现多元,革命先烈传承下的红色文化也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精神信念及深厚的群众基础被再次燃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助力。“中国梦”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是悲壮伟大红色记忆的一种传承,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国民爱国主义情怀的塑造、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助推的作用。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满足黑格尔说道:“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质,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精神特质,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任务目标,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当前和未来都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教材之一,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良党风的主要资源。
因此,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渗入终身教育。我们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能为当前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此规范个体行为,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为实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包括红色精神里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操、思想觉悟等人生态度,让当代年轻人深刻理解崇高信念与顽强拼搏的现实意义,铭记血脉相连的革命先烈,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鹏.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动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2] 张玉婷.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理论界,2013(11).
[3] 管仕廷.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4] 马静,刘玉标.浅议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5).
[5] 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J].经济社会体制笔记,2010(06).
[8] 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01).
[9] 刘进.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反思与实践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8(08).
(作者单位:宁夏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