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理想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文/李俊娜 曾翰伟 蒋唯泽
摘 要: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理想人格”为核心,通过论述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君子”“圣人”“成人”“仁”“礼”“义”“中庸”等思想,挖掘其理想人格的价值意义,剔除糟粕, 汲取精华, 结合现代教育浅谈孔子之理想人格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现代教育;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文化,它自古到今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如今,孔子的理想人格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且对现代教育有所启发。
1 孔子理想人格分析
1.1 圣人
在孔子之前,最原始的“圣人”即为有过丰功伟绩具备崇高品德的拥有统治地位的人,。在《论语》中“圣”及“圣人”总共出现8 次。[1],孔子对于“圣人”始终保持着艳羡敬仰之情。在《论语·雍也》中有一段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2]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在孔子心目中,只有像尧舜禹这样贤德的君王才称得上是圣人,而他自身却不远不及“圣人”也未曾称自己为“圣人”,尽管后世都称他为“孔圣人”。
1.2 君子
由此,正因为“圣人”的光环耀眼夺目崇高不可违背,孔子所谈论的“君子”形象也便如“圣人”般完美精致。最初的“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当中,后期正式的定义“君子”出现于东汉的《白虎通义》里,内言“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由此见“君子”之义为道德高尚之人,应为孔子所带来的思想转变——由君主之子转为道德之人。那么,君子作为有道德的人,其思想具备“仁义礼知信”等基本要素方为“君子”。
1.2.1 “仁”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在《论语》中,“仁”总共出现了109次,“杀身成仁”“仁者爱人”“依于仁,游于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足以见得“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孔子所提及的“仁”,不仅自己要道德高尚,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而且要推己及人,爱人知人,要有博爱之心。
提升自己的修养以促成“仁者”,在《论语》中,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其意为对父母孝对兄长悌为仁的根本。当宰我向孔子提出子女服丧3年过久,孔子未当面反对却背后批评他说“予之不仁也”,显然孔子对于孝看待得极为重要,同时考虑的另外因素极为孝悌在当时可作为一种归于礼制的内在要求来实施,并能够推行礼制。
(2)“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约束自我,严于律己。在这里,克己一种含义为内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自我克制管理,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种为从利益上克制自我遵循礼制,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合乎规矩的事情,说合乎场合的话。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仁是知勇的统帅,知勇是仁的内容。将知、仁、勇三者相结合来体现仁。此时,“勇”自当有冲破困难的勇气,勇于去做事情自己所未尝试之事,但是在勇敢前进的时候不能够盲目冲动,发挥才智、志勇结合方行仁事。在此,智是仁人、勇士的前提条件,而勇是实现其理想的手段,仁、智、勇必须统一才能实现理想人格。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者自己有所成就,也要帮助别人通达,推己及人爱人,行恭宽信敏惠之道,方能成仁。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了。孔子这句话意义则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的交往中,只有为人正直诚信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上立足。因而,为人“直”,亦为仁。
1.2.2 “礼”
在《论语》中, “礼” 出现了70 余次,少于“仁”,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仁”。“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行为规范,人之行事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无礼数,则众多事物则乱了套。有一言为“不学礼, 无以立二(《论语·季氏》)”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必须要“学礼”,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相对于现代,孔子时期的礼制有些过时,有些关于“君君臣臣”的不合时宜思想需要剔除,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仍需讲礼仪维护道德方为时宜。
1.2.3 “义”
“义”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只有10 余次。但孔子在议论君子时, 是将“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的。在《卫灵公》中,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就是说,君子的本质是义,它也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具备了义,按照礼来实行, 诚恳诚信,才为君子;涉及到“义”便联想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义与利之间,要见利思义,用自己的道德来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同时要以仁义为准则,达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境界。
1.2.4 “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其意为,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温不火,处理各种事务恰当合适;性情中正平和,在职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又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可谓“天人合一”,能够自觉修养达到美好善良,进而才能达到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1.3 成人
所谓“成人”一指古指男子加冠成年,另指一个人完善其个人品格性格,个体的全面发展。子路问成人。子对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对于成人的一个较高的标准要求,虽不完备,但“成人”目标还是可实现的。而“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则又提出了达到的方法途径,即通过内省、学礼、律己等方式全面完善自己而后成人。
2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1 “圣人”于前,标新立异
有“圣人”的光环在前闪耀,我们便要学习前人,敬仰前人,并在以此为目标的同时充实自身创新理论(如:“君子 ”)。在我们的现代教育当中,我们既要汲取前人的教育经验,追寻教育的更高目标,又要标新立异,追求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对教育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延伸新的教育理论,发现新的教学天地,拓展新领域、与时俱进(如:电子教学的应用),不断创新,挖掘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育体系。
2.2 “君子”修身,提高教育素养
创建现代教育培训基地培育教师,从教育者自身不断学习、修身提升教师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推进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
2.2.1 “仁、知、勇相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仁、知、勇相结合”即各种才能能够全面发展并能相互结合。孔子所认为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则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即可以仁爱为指导,唤醒教育爱心,利用良好师资,开展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开放型、适用型等各类人才。
2.2.2 有“礼”有矩,制定教育准则
与“礼”的道义相同,“礼”有一套准则,现代教育也应有一个更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设定合适的人性化的教育行为规范,使得现代化教育在教育进行过程中有指导有保障有效率;且可在教育角度的选取中,着重选取诚信教育、自律教育等作为重点素质教育基础,在规范的行为准则和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的引导下培养祖国的“四有青年”。
2.2.3 克己内省,反省教育误区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有延续前人经验的地方也会有创新尝试新教育方向的时刻,因而在现代教育的前进之路上,我们需能够在教育的同时不断反省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补足现代教育漏洞,提升教育水平。
2.2.4 中庸教学,教育恰到好处
教育内容的教授要恰到好处,适度而又具备影响力。通过后天的教化,适当的教材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适当的教育理论,内省教学、自律教学行为言论,有针对性进行不同群体的教育,采取折中教育,使得教育范围普及化,发挥教育的最大教化作用。
2.3 “内圣外王”,知行合一
现代教育只凭空喊理论却没有行动是无法获得更好的进步的,因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一要学习原生教育(取精去粕)探寻优秀教育理论和方法,二则要落实到真正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教育的内在本质,奠定内在良好的教育基础,同时要注重教育的推行外在方式。做到内化于教育内心,外化于教育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促成更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華書局, 1980.
[2] 于建福.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07).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