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鬼喻人 劝善止恶
——谈《聊斋志异》课外阅读实验之文化精神传承
文/张杰
毛泽东曾经引用冯镇峦语:“《左传》阔大,《聊斋》工细;但读《聊斋》当以读《左传》之法读之。名儒讲学,老僧谈禅,《聊斋》文笔独步千古,更难得议论纯正,准理酌情,佳处难尽言。”意思就是《聊斋志异》不仅文笔精妙,而且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与情愫,给人多方面的教益,像《左传》一样值得费一番功夫去解读。
新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强调:“素养的教育是一种渗透、化育的过程”,“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应当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是最基础、最本质的素养。就高中课外读物《聊斋志异》选文阅读实验而言,新课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应当确定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即经由选文阅读指导,丰厚学生文化积淀、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合格中学生。
《聊斋志异》文化精神传承与弘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理解藉鬼女写人情,实是为以鬼喻人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诸多关于鬼女的描写,鬼女形象千姿百态、性情各异。如美丽的鬼女,已嫁人却遇人不淑、生活不幸最后郁郁而终的鬼女,通常遭受恶吏迫害而死的鬼女等等。
如《梅女》(节选)
封云亭,太行人。偶至郡,昼卧寓屋。时年少丧偶,岑寂之下,颇有所思。凝视间,见墙上有女子影依稀如画,念必意想所致,而久之不动,亦不灭,异之。起视转真;再近之,俨然少女,容蹙舌伸,索环秀领,惊顾未已,冉冉欲下。知为缢鬼,然以白昼壮胆,不大畏怯。……
典史某,亦浙之世族。闻封有灵鬼,欲以问冥世之缘,遂跨马造封。封初不肯承,某力求不已。封设筵与坐,诺为招鬼妓。日及曛,叩壁而呼,三声未已,爱卿即入。举头见客,色变欲走;封以身横阻之。某审视,大怒,投以巨碗,溘然而灭。封大惊,不解其故,方将致诘。某抱首而哀曰:“此顾氏,我妻也!少年而殒,方切哀痛,不图为鬼不贞。……
异史氏曰:“官卑者愈贪,其常情然乎?三百诬奸,夜气之牿亡尽矣。夺嘉偶,入青楼,卒用暴死。吁!可畏哉!”
《梅女》中的鬼女梅女因其父抓获一入家的盗贼执送典史,被典史某诬与盗贼私通,梅女不堪屈辱,悬梁自尽,遭受恶吏迫害而死。《公孙九娘》中的莱阳生的甥女,也受于七案株连,尸骨被弃在异乡乱坟中,成为被群鬼欺凌的孤独女鬼。此外,如《莲香》中的鬼女李氏曼妙无比:“质若单薄”,“风充秀曼,行步之间若往若还”。《连琐》中的连琐十七岁得病去世、埋骨他乡,“瘦怯怯凝寒,若不胜衣”。虽然美丽,但常处于受欺辱的地位,不由得引人怜香惜玉。
故事中的鬼女有着和生者近乎相同的人性。她们有的美貌如花,有的误入歧途,有的受到不公正待遇。她们大都是非常美丽的,在盛年死去,她们的美,也多是柔弱且令人哀伤怜悯的美。她们都是社会黑暗的牺牲品和需要被拯救的角色。
2 明晓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其旨在告诫世人劝善止恶
《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深受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俗中灵魂信仰,有善灵和恶灵之分。人死之后去了阴司,阎王会根据其在阳间所造业的具体情况,决定其下辈子是为人还是为鬼。这是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的承接。
如《王六郎》(节选)
许姓,家淄之北郭,业渔。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饮则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询其姓字,曰:“姓王,无字,相见可呼王六郎。”遂别。明日,许货鱼益利,沾酒。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如是半载,忽告许曰:“拜识清扬,情逾骨肉,然相别有日矣。”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许归,家稍裕,遂不复渔。后见招远人问之,其灵应如响云。或言即章丘石坑庄。未知孰是?
异史氏曰:“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王六郎》讲述的是有一个落水鬼,感渔翁每晚都向河中敬酒,于是与渔夫成莫逆之交。后以真情告诉渔夫,自己实为水鬼,并告诉他:“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以投生。”第二天正午,渔翁在河边等候,果有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小孩不幸失足落水。女子急将婴儿抛到岸上。渔翁心中不忍,本想出手相助,但一想是自己朋友在找替身,也就没有出手。出乎意料的是,落水妇女几经挣扎,竟又爬上岸来抱孩子离去了。到了傍晚,王六郎又来到渔翁身边,渔翁问他原因,王六郎说是出于对妇孺的不忍,宁愿自己失去转世的机会,渔翁不禁感慨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果然,不出几日,王六郎的一念恻隐,果达天听,被上帝封为招远县邬镇土地之神。而老许在捕鱼的时候经常将酒洒入河中祭奠河中曾经溺死的灵魂,这一善举同样为他带来了善报,王六郎为报恩帮助他捕到更多的鱼。蒲松龄在此宣扬的正是”善恶终有报”的因果报应思想。
中国鬼文化通常反映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对鬼的善恶之分恰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对善恶的认知。好鬼以善待人,得到福报,而恶鬼若是伤人,也会遭到劫数。此观点早在儒家典籍《周易》中即有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道教经典《老子》“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两种观点都宣扬了因果报应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将伦理道德观念注入到人们的灵魂信仰之中,成为行为准则,为后世所传承。
《聊斋》蕴含着耐人寻味的诸多道理与情愫,给人以多方面的教益。我们指导学生阅读选文,就是要理解作者藉鬼女写人情,实是为以鬼喻人,维系世道人心,劝善惩恶,使人心归于醇正的意旨,传承弘扬以诚为本、感恩图报、弃恶扬善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才是我们阅读理解《聊斋》内蕴的意义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进阶实验研究(编号:QZJYKY2017010)。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