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考古看汉墓室壁画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文/芮毅
摘要:艺术考古是以考古学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人类对“美”的认识、创造、前进的历史。“美”存在与永恒之中,离开了考古学的研究,人类的历史研究就不完整了一样;离开来艺术考古学,艺术史的研究也就不完整了。可以说艺术考古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艺术考古逐渐成为艺术院校开设课程之一,作为中国画系的学生,只了解艺术不了解考古是不行的。通过查阅资料和书籍,从汉代墓室壁画出发,在精神层面和物质材料层面对汉墓壁画的造型、笔墨以及色彩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汉代墓室壁画具有的特点和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考古;唐代墓室壁画;中国画
1 汉墓壁画的文化背景
从考古学看,汉代墓室壁画的流行与汉代儒学的盛行有很大关系。汉武帝提升了儒学地位,是儒家逐渐迈向国家意识形态的位置,经过几代皇帝以及知识分子的努力,直到东汉《白虎通》以君主认可的理论形式将儒国家意识形态确立下来并兴盛。在这一段时期内,汉代的丧葬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盛,这与儒学鼓励厚葬以践行孝的理论有关。汉代皇帝谥号多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等。这种思想导致人们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精神追求,并通过精心营造出的生命常驻的精神家园,把对生存的眷恋和超越死亡的理想演变为墓葬艺术中充满幻想色彩的流动线条和张扬的形式,这是两汉墓室壁画鲜明的精神特征。上至皇室贵族下至世家大户崇尚厚葬追求灵魂不灭,成仙成神侵透着汉代人的灵魂,这种热情在汉墓壁画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汉墓从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后期长达300年,壁画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整个汉代生活的缩影,为研究当时的日常生活及其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墓室壁画遗存丰富,展现了汉代墓室壁画,特别是人物画较为全面的发展状况。两汉的绘画在历次战乱中宫室所藏的绘画作品毁灭殆尽,导致我们无法见到汉代绢纸绘画作品的真实面貌。所以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有关壁画、卷轴画的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
2 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
2.1 汉代墓室壁画的造型
整体看汉代墓室壁画人物造型稚拙但极为生动传神。壁画全部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汉代画工写意写实的方式进行创作,并不忠实于眼睛所见,却忠实于心里感受,服从于心里所想。画工不同于文人画家追求意境情趣,以虚实、干湿、浓淡等技巧造成蕴藉雅致的艺术风格,而是求其形象意态特征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象局部全部,不是精雕细画而是大刀阔斧、粗塑拙绘。有时取夸张幻想的手法,造成粗犷稚拙的艺术风格。汉墓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绘画艺术状况,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意趣。
2.2 汉代墓室壁画的笔墨语言
从不同时期看,西汉和王莽时期目前共发现墓室壁画十座,其墓室壁画的画面笔墨语言处理方法单一,基本以勾线平涂为主。
东汉中、晚期,墓室壁画的画面处理手法则明显趋于丰富、多样。首先出现了设色设墨,但不勾勒的没骨技法,如东汉晚期的河南洛阳偃师辛村墓室壁画。该壁画中的车马画法均采用没骨的处理方法,这一壁画的发现修正了绘画史上普遍认为,“没骨画法”为南北朝时期梁代张僧繇所创的说法。而后出现了以勾线平涂为主,辅以没骨的画面处理方法。
出现了单勾白描画法,如东汉早期的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壁画等。依据文献记载最早运用单勾白描画法的是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记有曹不兴的一幅《一人百画》的作品。这表明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壁画中单勾白描画法的出现,把这一技法的运用向前追溯了一个多世纪。出现了有层次变化的多层渲染的处理迹象。如东汉晚期的河南洛阳朱村汉墓壁画等;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为传统中国画样式的形成和完善,为汉代以后绘画技法的成熟和多元起到了先导作用。2.3 汉代墓室壁画的设色
汉墓壁画以毛笔为工具,以墨为主要材料,使用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质颜料。前期用色种类较少,仅有红色、黄色、绿色和墨色,基本均匀平涂。而后期则增加了青色和赭石,同时打破了均匀平涂的处理方法,出现有笔触变化的行笔韵味。
3 汉代墓室壁画与其前后历代绘画的关系
中国画独特的绘画语言系统的完善并不是一次而就的,是经历数千年的积淀逐渐发展形成的。汉代绘画既承续有前代绘画技法和语言的元素;又影响了其后绘画语言的丰富多元,是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汉代绘画的构图样式和工艺装饰的特点,更是深深影响了魏晋以后的中国绘画。从汉代发端的中国传统绘画,秉承其一贯的构图模式,终于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意识,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绘画构图的基本样式。
从艺术考古学看,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本土发展产生的,继承了原始艺术抽象变形的方法和青铜艺术中古朴凝重的造型风格。仰韶彩陶的动物图形、马家窑彩陶的几何图案、商周的青铜饕餮、战国楚墓的帛画,都对汉墓壁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其与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对线、物象造型和色彩审美有着内在的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绘画中的线物象造型和色彩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独特的中国画技法和语言系统已经初具雏形,为汉代中国画风格、样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绘画技法上,对其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绘画流派和画家作品表现技法影响显著,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绘画技法,创造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和墨彩相融、不勾线的没骨法,极大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例如:敦煌早期壁画中的“中原晕染法”。魏晋南北朝以后墓室壁画和地上建筑壁画的画面构图、物象造型、线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其后许多画家个体的纸、绢本绘画技法等,都可以在汉代墓室壁画中找到传承关系。所以说,汉代墓室壁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