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摩登时代》的资产阶级本质的揭示
文/袁缘
摘要:《摩登时代》作为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采用独特的滑稽的夸张的肢体语言,揭示了工业革命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揭露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极力追求剩余价值,最终使工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资产阶级;异化劳动;剩余价值;单向度的人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极具代表性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这是新世纪周刊曾对卓别林的评价。的确,卓别林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导演、编剧,自导自演多部带讽刺性的喜剧。幽默诙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广大民众所遭受的压迫。曾有人问到卓别林,“你为什么难过?”,他回答说:“因为我演一个穷人而变富了。”
《摩登时代》作为卓别林人生中最后一部默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工业革命压迫下保持着自己的幽默风趣与尊严的小人物查理。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二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们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工作在工厂车间的普通工人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重复着机械般的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这种整日以机器为伴以及压迫和剥削下的工作使查理几近疯狂,他见到圆形的东西都会以为是螺丝帽想要用扳子去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后来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院之后又被误会抓进了监狱,然而在监狱中他却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卓别林在有声电影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却独树一帜,继续沿袭无声电影的表现手法,用夸张的喜剧形式,展示当一个人工作的全部意义被简化扭曲后的疯狂,以及大工业时代工人被资本家无情压榨的悲惨现实。
1 资产阶级的“异化劳动”
关于什么是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里,对其进行了经典的阐述。“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通俗点说,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人生产的财富的增长,工人的生活就日益贫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表明劳动被异化了。马克思进而指出,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性:(1)劳动产品和工人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2)劳动本身同工人相异化。(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种异化的集中体现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二者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社会的全面异化,造成了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
在电影开始前有个“隐喻蒙太奇”镜头,将两幅画面并列,影片开始出现的是一群羊,紧接着的画面是一群人涌出地下通道。这两幅画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仔细分析一下,导演的意图可理解为人和羊一样没有能动思考而任人宰割。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人与羊又有些许的不同。羊群是在人们的驱赶下才慢慢地前进,而在路上的行人呢,在拥挤的铁道中行色匆匆的人们呢?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驱赶,自觉机械地、面无表情地向前行走,这是何等的悲哀!这就说明人们已经把这种异化劳动“内化”了,认为这种流水线的工作就是自己该做的,自己就应该为资本家效力(可能是因为拿钱替人做事),无论资本家提出怎样无理的要求都应该答应。可他们不明白,自己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也就变得更廉价了。
“无产者除了自己的两只手就什么也没有,昨天挣的今天就吃掉,受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的支配,没有任何保证使自己能够获得最必要的生活必需品,——遇到任何危机,主人的任何逞性都能使他失业。”
2 资本家极力追求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现象,深刻揭示了隐藏于背后的剥削秘密。由于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一无所有,使得工人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就必需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资本家付给的工资,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等价交换”。其实,工人得到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资本家在“等价交换”中获得的却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秘密。靠绝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取的剩余价值被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在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绞尽脑汁。电影用一个极为巧妙的细节来验证了这句话。当午餐时间到,一家商业推销公司进入工厂来推销他们公司新的产品--自动喂食机。这种喂食机可以自动喂食工作中的工人,工人进餐时可以继续工作。“如果您希望促进竞争能力就决不能忽视毕罗喂食机的重要性”,推销员道出了真理,资本家无时无刻都在想方设法的减少工人休息和进餐时间,增加产量减少支出,就像影片开头墙上的钟表,在资本家眼中时间意味着金钱。尽管工人们已经是马不停蹄地工作,资本家还是不满意,永远说的是“五班一号加快速度”!
3 工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个极权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得这个社会是个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把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称作“单向度的人”,即对社会失去了否定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人。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提出“内心自由”概念,内心自由“可以借以变成和保存作为人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工业社会这一私人空间已被技术现实所侵占和削弱,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占据个人的全部身心”。“内心向度本是否定性思考的力量也即理性的批判力量的家园,它的丧失是发达工业社会压制和调和对立面的物质过程在思想意识上的反应,进步的冲击使理性屈从于现实生活,屈从于产生出更多和更大的同类现实生活的强大能力。”
影片《摩登时代》中的工人就是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在《摩登时代》中“内心自由”的沦丧最典型的就是当吃饭时间到来流水线停止,卓别林因为长时间的重复动作导致了精神崩溃,影片出现了滑稽却又心酸的一幕:卓别林停不下来了,手里拿着工具控制不住在流水线上的机械动作,当他看见工友身上的纽扣疑似螺帽便往上拧,看见女人胸前的纽扣便疯狂的追上去。
机器把工人们折磨的还是人吗?在推销公司进行推销时,查理不幸成为了机器的试验品,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机器在试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外和故障,查理被控制在机器上面动弹不得,任由疯狂的机器摆弄,随着机器的失灵,查理的牙齿被机器上的玉米棒磨得鲜血直流,查理在疯狂机器的摧残之下也变得几近疯狂。电影中查理满脸狼狈的模样除了显得有几分滑稽之外,也显得有些可怕和心酸。而影片中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查理和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他们几个相继被卷入机器中的情境,当他们被卷入到机器当中的时候,更多的是无奈和无能为力,人只能跟着机器的转动而转动,就像是在流水线上的那些机器零件一样,一直处于被操控和肢解的状态。
查理作为正常人的“内心”向度已经被转动的齿轮所扼杀,最终只能是以精神崩溃的悲剧结尾。人类本来说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的,当人类遇到了机器时,只能无奈服从机器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的原则,并跟着机器齿轮的转动而运转着,此时的人们就成了这种机械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数字化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失去了主体意识的时候,人变成为了一个客体。影片中查理在工厂被机器作弄,虽然他也经历了反抗与挣扎,但是最终都无济于事,逃脱不了应有的命运,这也深刻的反映出了作为一名低阶层的劳动者,在工业时代只能是作为机械的一部分,并逐步成为某一个机械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已经不能主观地去改造或者控制机器,二是必须去服从机械运行的规律,由此一来劳动者便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批判力和理解力,这也是一种悲哀和莫大的讽刺。
影片的开场白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长期束缚在机器的运转下工人丧失了对现实的否定,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追求幸福,冲突就在这,机器使他们成为“单向度的人”,连留下时间思考的余地都被剥夺,何谈幸福?
4 结语
从《摩登时代》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最大化地追求剩余价值,以致最后使工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这也就提醒了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切勿让机器操控人要积极的倡导总体性的文化理念,在异化的蒙昧中觉醒,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让查理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 仇启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匈〕卢卡奇,王伟光,张峰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 马克思.18门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8] 李雅岚.浅谈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冲突设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04).
[9] 朴文玲.论电影《摩登时代》的多重讽刺及其物化主题[J].延边党校报,2013(01).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