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公益广告用语的社会变迁、个体差异与语言修辞
文/林丽华 彭海云
摘要:在广告爆炸的时代,公益广告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公益广告占据着显著地位。一方面,它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达到警示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个体各层面的差异。公益广告的魅力在语言修辞发展上也可圈可点。
关键词:公益广告用语;社会变迁;个人差异;语言修辞
一谈到广告,人们首先想到“实用”、“消费”、“享乐”等词汇,这充分说明了商业广告的缺憾以及语言在广告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广告中还有一类“公益广告”,其凸显的则是“公益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从新中国到现在,公益广告用语走过了起起落落的历程,但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有着示范性意义。
1 公益广告用语与社会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公益广告在用语上几经变化。它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49~1979)。这个时期的公益广告用语宣传色彩浓厚,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除四害,讲卫生”等,很好地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军事、政治及经济因素。
第二阶段是崛起期(1980~1985)。随着社会转型和商业广告的繁荣,公益广告版图有所缩小,但是在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交通事故等仍得到了强力传播,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等。
第三阶段是壮大期(1986~1995)。改革开放深化的语境下,公益广告用语也有了膨胀式发展,单一生硬口语文字风格逐渐被多样生动的电视画面所替代。比如“一点一滴从我做起,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环境,世界因我而改变”等,影响效果与日俱增。
第四阶段是快速成长期(1996~今)。新世纪是新时代的起航,公益广告深入人心,广告的情感、人性诉求点贴近普通生活,如《关爱老人——打包篇》中,爸爸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忘记了很多事,甚至认不出儿子,找不到回家的路。儿子带他外出吃饭,盘子里剩下两个饺子,爸爸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儿子愣住了,爸爸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父爱至深,感人肺腑。
因此,公益广告用语是各个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之一。
2 公益广告用语与个体差异
在设计公益广告用语时,一定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性别、年龄等差异,使公益广告能够发挥好其劝导、警醒世人、社会公益意识等功能。
首先是性别差异。包括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差异。比如女性以温婉、柔美为主,较为感性。而男性则多是刚毅、果断,且较为理性。当然,这种“性别差异”是相对的。
因此,公益广告在投放过程中,会根据受众的性别特征,使用差异性用语。譬如针对男性的禁烟、禁毒、环保等用语:“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的妻离子散”,“愿君莫伸折枝手,鲜花亦自有泪滴”。而针对女性的则较为细腻些:如“红花绿草满园载,风送花香碟时来”,“邻里和谐,相互照应”等。
其次是年龄差异。公益广告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应该注意到受众的年龄差异,抓住该年龄层所具备的特征及心理预期,采取相应的用语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如果受众是儿童,用语就要简单明了。如演员李歌和童星尤浩然合作拍摄的《妈妈洗脚》中,女儿为年迈的母亲洗脚,孩子看见了,转身端来一盆水,稚嫩的说:“妈妈,您洗脚”,这一句“妈妈,您洗脚”感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如果对象是青年人,则要注意用语的时尚、新颖,如“提高法律意识,做中国好网民”、“网上网下均需守法”、“网安则国安,国安则民安”、“e言e行见素养,e点e滴筑安全”。青年人这些用语轻车熟路,但如果是老年人,那么就可能会有“我怎么就看不明白呢?”的感叹了。
3 公益广告用语的语言修辞
公益广告用语作为社会教化的工具之一,不仅要遵循AIDMA法则(即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勾起欲望、加深记忆、促成行动),还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理中含情、情中寓理,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统一,使公众乐于接受。因此,公益广告对语言修辞的运用有颇高要求。换句话说,语言修辞上的使用与变化是公益广告魅力的重要表现。
与以往公益广告用语相比,当代用语更好地彰显了公益广告的魅力,主要表现为:第一,用语更倾向于提醒、温馨。“禁止”、“不许”等生硬字眼逐渐消失,而转换成“我是一棵树,请您足下留情”,“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养成卫生习惯,祝您身体健康”等善意提醒的语言。第二,用语更倾向于诗意和尊重。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劝君莫打三更鸟,母在巢中等子归”、“小草在生长,请勿打扰”等。第三,语言更偏向简洁,谐音,押韵,留白,意义明晰。如“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这只碗碎了,你就不吃饭吗?”(下岗再就业广告)。
很显然,以上公益广告在用语修辞上的变化,使得公益广告以平等的姿态,和更富有人情味、艺术化、诗意化的气息打动了公众的情感,引起了大家的心理共鸣,从而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社会和语言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当代中国公益广告用语在新中国至新世纪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变化、个性差异以及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社会语言现象意味深长。对于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挖掘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章太,于根元.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14.
[2] 黄小平.广告语言:语言艺术的狂欢[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3] 蒋华.广告语言与修辞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