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安娜 卡列尼娜》人物形象之共通点
文/苏婷婷
摘 要:在东西方文学中都享誉盛名的两部著作,《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虽在时间上相差了一个世纪,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探索出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林黛玉和安娜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探索出二人在爱情观、矛盾心理和悲惨的人生结局上的共通点,揭露了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的压迫和毁灭。
关键词:比较;人物形象;爱情;共通点;封建专制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由曹雪芹先生作于十八世纪中叶。小说以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凄美爱情故事为线索,在揭露封建王朝腐朽黑暗的同时也体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婚姻、等级制度。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1874—1977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曲折爱情故事的描写,描绘出俄国在农奴制改革时期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景象。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里,作者都不是单纯的描写人,人物总是与社会、时代相联系,与作品主题相衔接。《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虽然地域相离、时间相隔,但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细细品味这两部作品,我们也会发现另一番风味。
1 不同的人物性格对爱情观却有共同的认知
《红楼梦》里,林黛玉容貌标致、自带神韵,“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有一种病态的美。她出身清贵之家,又从小饱读诗书,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她心思敏感,心性高傲,还有些许的任性,即便在贾府这样黑暗的环境中,她依旧“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执著追求的爱情是清清白白的,她把爱情看得神圣而崇高,甚至于超过自己的生命。
但《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健康、漂亮、优雅而自信,眼睛里“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与渥伦斯基通奸时,她也强烈反对渥伦斯基说“欢愉”一词。可见,她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片刻的欢愉”,而是真诚而热烈的,是永恒持久的,她为了自由的爱情,可以不顾上流社会的眼光,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两位主人公性格迥异,但她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却有共通之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一句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 不同的爱情经历有着相似的矛盾复杂心理
《红楼梦》第八回里,宝玉听了宝钗的话,要了热酒,黛玉就吃起醋来了“难为她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还冷言冷语地责怪宝玉把宝钗的话当作“圣旨”。黛玉本是喜欢着宝玉的,可她骨子里的傲气和小性子自然是见不得宝玉和自己的情敌亲近的,所以这些锋利、尖酸的话,也反映了她的言不由衷。黛玉对宝玉的爱是深藏心底的秘密。当二人共读《西厢记》时,宝玉借书传情,“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却是嗔怪起宝玉来:“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账话来欺负我”。这里黛玉不惜把自己喜欢的《西厢记》故意贬低为“淫词艳曲”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秘密,一方面喜欢着宝玉,但另一方面又怕被宝玉发现,这是多么矛盾的心里呀!
我们再来看看《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她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崇高的人格,在她平淡枯燥的婚姻生活里,“她要爱情,她要生活”,直到遇到渥伦斯基,在他一步一步的攻势之下,她的爱在渥伦斯基坠马的那一刻就全面爆发了,她为了爱情舍弃了孩子,与丈夫进行对峙,不顾一切地和他在一起。但安娜毕竟是王室之后,她血液里流淌着的贵族教养已经根深蒂固,传统的伦理道德仍旧桎梏着她。她渴望爱情,不愿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一般偷偷摸摸,和渥伦斯基在一起让她感到罪恶,认为自己是“堕落的女人”。她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变得合法,可渥伦斯基的变心让她患得患失,心里的矛盾使他的精神走上了崩溃的边缘。
林黛玉和安娜二人对爱情沉迷、痴狂,但血液里流淌的教养和自身的理智,又不容她们放纵自己。内心的爱与爱而不得以及不能爱让她们陷入了深深的纠结、矛盾和迷茫之中,这也让两位女性形象更加丰满、充实,成为一个更加鲜活的人。
3 不同的环境下人物却面临着相同的悲惨结局
贾府,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清冷孤傲到骨子里的林黛玉,在这腐败的贾府里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抗着,最为突出的当属她对宝玉的爱情。她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得爱情则活,失爱情则死。在贾府这样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婚姻所奉行的第一守则,宝钗和宝玉的婚姻已是定局,单仅凭林黛玉这娇弱的身子,又如何推得动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呢?黛玉无力反抗,只有“冷月葬花魂”,来保存自己心里的那份美好。
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处在农奴制改革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安娜一方面受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洗礼,追求自由个性的表达,敢于向贵族阶级的传统爱情观念发起挑战,勇于追求理想爱情。但另一方面,专制思想和传统的伦理观念仍深入人心,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以莉济娅为首的宗教集团和以特培茜为首的贵族妇女集团将安娜层层包围,渥伦斯基的变心,社会舆论的谴责,儿子的误解更是步步紧逼,断了他的退路,最后只能卧倒在铁轨上,用自杀来求得解脱。
林黛玉和安娜这两位主人公都通过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像封建制度发起了挑战,她他们终究没能冲破封建封建的牢笼,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可以说,林黛玉和安娜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时代的牺牲品和殉道者。
《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文学作品的女主人公在性格、爱情体验和所处的国度、时代均有所不同,但在爱情观、人物的矛盾心理和人生结局上却有着共通之处,这绝非巧合,而是那个时代的女性,以她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奏响着反抗黑暗的赞歌。
参考文献
[1] 张祝平.走出大观园—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J].红楼梦学刊,1998(02).
作者简介:苏婷婷(1994—),女,四川广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