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渠道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商品流通渠道的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减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惠农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始终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内容,将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农产品流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而农产品流通能否高效实现产品价值则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核心;另一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需要,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 摘要:开拓农村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开拓农村市场,战略定位准确才能赢。在战略定位上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把加强市场网络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把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作为主要切入点,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条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作为市场运行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的农产品流通在搞活农村经济、推动“三农”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并不完善,依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根本性的矛盾;解决当前形势下农产品流通渠道领域“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其根本措施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流通的有序、规范、科学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5%以上,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前景广阔。因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必然又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农村市场仍呈稳中趋淡的态势,农村市场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没有校准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定位是重要原因。开拓农村市场应该在战略上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商业网络建设、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
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中心
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才会把收入增量转化为消费需求增量,才能使农村市场潜力得到全面开发。
1,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化,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企业,最终形成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相统一的农业企业集团。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一是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公司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农民以承包的土地或土地承包权投资八股,按股分红。农民既可在公司劳动,也可根据自愿不在会司劳动。公司根据劳动者的劳动实行按劳分配。二是要因势利导,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尤其是发展集市场营销、引导生产、深加工、完善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抓好订单农业,推动农民增收。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抓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公司、经营大户和其它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是按照先找市场,再抓生产的思路,重点加快培育和扶持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找订单、签订单的主体。以便确立供需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农业公司,使松散的农户组成生产主体,从本地特殊资源条件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把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三是各地要培育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标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把优势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增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粮棉流通体制的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同时,要重点推进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一批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是公司带动和引导农户,而不是代替农户。龙头企业不应大规模租赁农户用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应在农户间进行,乡镇不得用行政干预和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试行消费贷款。
二、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
开拓农村市场,除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拉动农村市场消费。通过小城镇建设,一是拉动钢材、木材、水泥等建材类产品的消费。二是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条件。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特色突出、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的小城镇体系。
1.调整工业企业的经营理念,面向农村市场定住。工业品供给者首先要调整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农村市场潜力对推动工业品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把农村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采开发,确立“农村定位”与“城市定位”并重的经营思想,确立城乡差别市场的经营策略,把占领农村市场真正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在面向农村市场的基本定位下,工业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应增强产品的耐用、安全、朴实、轻便等特性,强化产品的主要功能。去掉一些不必要和农民不常用或用不上的功能,砍掉一些附加功能,以此来降低成本和价格。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农产品商品流通已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新兴的流通渠道模式既可以按照需要在现有的渠道基础上进行改造,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快农产品流通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而加快农产品流通形式的创新,就是要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销一体化组织等流通组织的规模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优化,引进现代流通渠道和交易手段,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农产品的流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建设与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必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大流通市场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发扬区域优势,政企结合,教育紧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流通的特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