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水平调查浅析
发布时间:2018-07-18 14:41:36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157 次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水平调查浅析

文/丁小峰

摘要: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着手,逐步了解他们跨族际融入社会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的途径。这对提高他们跨族际融入社会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

近几年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就引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融入的问题,由于饮食习惯、语言、环境等原因,使他们在融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第一,自尊意识强烈。在和其他民族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又会因为沟通不足或缺少换位思考造成矛盾。

第二,诚实守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个性开朗,承诺的事情能够做到,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有待提高。遇事处理不够冷静,容易烦躁,引起矛盾,造成误解。

第三,文化基础差,求知欲望强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非常珍惜读大学的机会,进入大学后他们刻苦学习,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在高中是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进入大学后汉语授课,语言发生了变化,在知识接受、理解方面很是吃力,再者为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了降分录取的政策,文化基础本身较差,这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补考的比例较大。

  第四,文艺才能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比较差,受教育水平偏低,但他们的文艺才能较突出,大多数民族学生都能够能歌善舞,比如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就很擅长歌舞。这使得他们在学校举行的文娱活动中十分积极,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尽情展示自己,他们独特的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第一,语言的影响。汉语是我国的统一语言,对汉语的理解及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程度。在进入大学以前,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进入大学后使用汉语教学,这个转变使民族生在学业及交流上产生了障碍。试想一下,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就对汉语不熟练,还要上夹带汉语教学的英语课程,这进一步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融入。

  第二,风俗习惯的影响。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汉族学生而言,风俗习惯变化不大,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而言相差很大,各个民族有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古尔邦节是我国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禁忌较多,特别在饮食方面,比如说回族不吃猪肉(油),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等。不同的风俗习惯直接影响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融入水平,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同学间交往的条件。

第三,行为方式的影响。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也会导致每个民族行为方式的不同。比如说,见到老朋友,我们一般会打招呼、握手,而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等,各民族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其他民族学生的认同,若得不到认同,可能产生心理阴影,导致融入受阻。

3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的途径

第一,对大学生普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知识。在大学的教学中适当开设民族文化和宗教知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及宗教知识,这有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障碍,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在课堂中大力推广双语教学。这里所指的双语是指汉语和各少数民族本族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他们的自己的民族语言,从长远来看,推广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更加轻松的使用汉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生活、学习、社会融入障碍,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一定帮助。首先可以在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查,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应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讲座,针对不适应因素进行讲解,减轻或消除疑虑。

第四,开设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课外活动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大学不同于高中、初中,学生有比较多的自由时间,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艺才能较突出,在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调动其积极性,这不仅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信心,还可以让其他民族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他们,接纳他们,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融入水平,不仅能减轻他们交流的心理负担、减少他们民族客观差异所带来的交往障碍,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新平.徐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视界中的族际交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02)

[2] 李宝玉.日常交往:少数民族地区族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种视角[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作者简介:丁小峰(1981-),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工学院讲师,从事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理解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族际社会融入水平调查”(编号:SH162003)。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