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刘玉婷
发布时间:2018-07-28 10:39:11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07 次

走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交飞

摘要: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比较偏狭,缺乏情感体验,兴趣不高。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突破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升对散文教学的重视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散文阅读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感受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掌握其表达的含义,利用正确的审美观感受散文蕴含的灵魂,进而构建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分析

如果你问高中生喜欢阅读什么样文学作品,大多数人会选择小说,然后是诗歌和戏剧,而说喜欢阅读散文学生则比较少。产生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散文审美情趣和能力,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与散文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失去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其次,散文自身的体裁特点,也没有像小说或者戏剧一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比较“散”,所包含的内容也比较“杂”“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天马行空,自由无束,给高中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难以真正领略散文所蕴含的美。再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常常囿于常规,教散文与教其他文章一样,采用相同的模式进行,忽视了散文本身的文体特征和文本所特有的内容风格,使学生难以深入的了解散文中蕴藏的思想与意义,难以体会散文特有的魅力。最后,散文属于抒情文体,高中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结合自身的经历、情感体验来理解散文,不能真正体会散文蕴藏的内涵与情感,难以从欣赏的角度对散文进行阅读学习,直接对当前散文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教学效果与效率[1]。

2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突破策略

2.1 诵读吟咏,涵养情怀

学习散文,如果没有诵读,就不能很好的欣赏散文,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失去语文的味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还没有引导学生诵读,就匆匆解读文本,结果只是自己理解的灌输,学生缺少参与,体会不深,没有真切的感受,时间久了,就会对散文阅读失去兴趣。

古人云:“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散文学习,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诵读体验,潜心涵泳。诵读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等。一篇散文,至少诵读三遍,才能体会个中情味。第一遍,扫清读音、生僻的字词;第二遍,便可以注意句子的停顿、重音、语音语调等,来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第三遍,感受文章优美的语段,领悟思想情感。当然,诵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范读、集体读、个体读、面的读、点的读、配乐读等等。

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2]的一篇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二篇现代散文。教学生的时候,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引导。我先让学生一人段一读,解决字词的读音,生僻词语的意思。第二遍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重音、语音语调等。如读到“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我就让学生反复体会,大家觉得读这三个“法语”,中间应稍微停顿,并且一个比一个声音高、重,这样才能很好的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那种隔膜、烦闷、无可奈何的感情。读第二段“你拿起电话不知打向哪里,……只有虚空”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快慢结合,用一种烦躁的语气去读,体会作者离开故土,没有着落的寂寞、孤独与空虚。在读第六段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学生放缓节奏,齐声诵读,进入思乡的忧伤氛围中,很好的理解作者那种在漂泊中急切思“归”之情和对故乡“带泪的笑”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慢慢熟悉,情感步步加深,领悟渐渐深刻,产生难忘的愉悦之感,不断加强对散文的阅读兴趣。

2.2 咀嚼品味,体会真意。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说:“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得之。”高中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反复体会,不断咀嚼,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脱离了对重点语句、词语的咀嚼体会,就会架空文本,使散文阅读欣赏成为空中楼阁。

散文语言的咀嚼可以从词语、语句、语境、修辞等方面来进行。如教学《我心归去》,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品读。比如围绕文章中“血”这个词语,紧紧抓住两个含有“血”的句子进行咀嚼品味。“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这一句中的“血”可能是血浓于水的深情,可能是洒在土地上的血液,可能是对故乡滴血的悲伤。无论怎样,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包含的深情。而“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中的“血”正是由于前面血浓于水的深情以及对故乡滴血的悲伤,让作者感受到“故乡”与自己是休戚相关的,是有着希望和期盼的,能够激起自己的奋斗决心和顽强意志,化作改变的行动,让“血沃之地”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通过咀嚼品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兴趣,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恋和思念,使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故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逐渐养成咀嚼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2.3 主题阅读,丰富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指出,“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主题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阅读群,即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精心筛选散文文本,形成一个阅读群,然后开展系列有序阅读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积淀学生阅读的厚度,增强学生阅读的深度。

主题可以是某一思想或题材,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可以提炼出“乡愁”这一主题,进而师生一起筛选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来阅读,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柯灵《乡土情结》、席慕蓉《乡愁》、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季羡林《月是故乡明》、陈夫《灯火》等,这些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散文阅读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阅读群引导学生积累大量“乡愁”的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阅读群的主题思想,并将这些作家对于“乡愁”这一主题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认识理解积累下来,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风格、手法等,积累写作的方法和经验。

主题也可以是对某个散文家的专门研究,可以围绕现当代的散文名家名篇进行研究,如朱自清、梁实秋、贾平凹、余秋雨、刘亮程、周国平、肖复兴、熊培云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他们的散文作品,从散文的题材、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时甚至还可以通过搜集这些散文家的生平、轶事以及他人的评价来了解这些散文家,进而更好的理解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热情。如阅读余秋雨散文,可以围绕他的《文化苦旅》来研究,可以和学生去一起去旅游,从文化胜地、千年古城到乡间小镇、原始洞穴、海外侨居地;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高原的凝重,大漠的苍凉,雨夜的忧伤和夜航船上的寂寞;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认识那些诗人、画家、皇帝和官员、道士、学者、乡村教师,感受他们的呻吟、挣扎和遗憾;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透过千年的无奈,寻找现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

主题阅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个人体验,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散文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改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重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提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多元的阅读,养成良好的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促使其全面发展,并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