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传播研究综述
文/乌尔其
摘要:自西方传播学、接受美学原理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回顾自1997年至今的苏轼文学传播研究状况,可谓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和广度参差不齐,研究范围过于局限等。
关键词:苏轼;文学传播;接受
自西方接受美学及传播学引入中国文学领域以来,苏轼的文学研究亦从最初的静态研究转变为关注“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动态研究。此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文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了解苏轼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状况的回顾
经历多年的发展变化,苏轼的传播研究已取得一些可喜成就,回顾之前的研究状况,大略有如下端数:
1997年,诸葛忆兵在《湖北大学学报》发表《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文章交代了徽宗年间苏学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探讨了当时词人在艺术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对他的学习,并指出这种学苏的现象实则暗示苏轼词风将在宋末悄然而至,可以说是最早谈及苏轼作品流播的发端之作。
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水照先生的《苏轼研究》一书,收录《苏轼作品初传日本考略》、《苏轼文集初传高丽考》、《论苏轼的高丽观》、《清人对苏轼词的接受及其词史地位的评定》等四篇文章于“影响篇”专题中。其中,前三篇文章,为苏轼作品域外传播研究作了突出贡献,此后,研究苏轼作品的域外传播多以此为参考。其《清人对苏轼词的接受及其词史地位的评定》一文,分为“从‘苏柳’并称到‘苏辛’并重”、“苏辛的不同遭遇与苏词初步的历史定位”、“苏辛之争的再起与对苏词的全面认识”三部分,考察了清人对苏词的接受过程。2002年,王先生的学生张璟以此文为纲,作《清代苏词接受史稿》一文,更完善了苏词在清朝的接受研究。
继王水照先生后,王友胜先生和曾枣庄先生亦于2000年、2001年先后出版了《苏诗研究史稿》、《苏轼研究史》两部著作。《苏诗研究史稿》中不乏作品传播研究,如《苏诗的早期流播研究》一文,考证苏轼作品早期以别集、石刻、手稿、题赠、歌唱等形式流传,并认为苏轼的诗名、印刷媒体的兴盛及苏轼作品的传播方式都扩大了其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余文章亦涉及苏诗笺注本的考证、历代苏诗诗集的编刻等,还对历代苏诗品论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再评述,可以说是首次全面系统论析苏轼诗歌研究历史的著作。曾枣庄的《苏轼研究史》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其内容除了历代评论家对作品的不同分析评价外,广泛涉及到版本源流、本事考证、成书过程、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内容,资料详实,十分可贵。这两部书清晰的展示了自宋以来苏轼作品的接受情况,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学术指南。
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日本汉学家内山精也的《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一书,其中《<东坡乌台诗案>流传考——围绕北宋末至南宋初士大夫间的苏轼文艺作品收集热》、《“东坡乌台诗案”考——北宋后期士大夫社会中的文学与传媒》、《苏轼文学与传播媒介——试论同时代文学与印刷媒体的关系》等文章,详细考证了“乌台诗案”的情况,并结合当时印刷媒体发展状况作了详细分析,文章论说严谨,基本上还原了当时苏轼作品集流播状况,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媒体环境及苏轼本人作品集的流传有重要意义。继此书后,内山精也又于2017年出版另一部研究专著《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其中第六章《媒体变革前后的诗人与自编诗集——初唐至北宋末》探讨文人生前自编自撰集行为,并认为这种做法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自觉传播意识,苏轼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自然有此倾向。其他章节多从宋代媒体环境入手,考察当时的“近世化”现象,对我们研究宋代作家作品的传播,有启迪意义。
各类书籍出版的同时,关于苏轼作品传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2000年,康晓娟作硕士论文《两宋词学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接受》探讨南、北宋时期文人对苏轼“以诗为词”逐步接受的过程。2003年,仲冬梅作博士论文《苏词接受史研究》,同年,张殿方亦作《苏轼词接受史研究》,他们将苏词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历朝历代对苏轼的接受。仲冬梅文章分为宏观嬗变、微观透视、经典阐释三部分,细致的分析了苏词在历代的接受状况。张殿方的论文则将苏词不同时期的接受分别取名为“空谷足音”、“天风海雨”、“一洗万古凡马空”、“琼玉高寒”、“溯流穷源”颇为形象。此后的硕博论文,如杨蓉《论东坡词在宋金元的传播与接受》、江枰《明代苏文研究史稿》、王梽先《苏轼词在北宋元祐时期的接受》、赵丽《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白冰《苏轼词传播在北宋时期的控制研究》、周敏《金代苏轼诗词的传播方式研究》、陈斌《东坡词历代传播与接受四题》、贾骄阳《南宋文话对苏轼散文的批评》、孙玉祥《苏轼“二赋一词”接受史》等,或探讨各个时代文人对苏轼作品的接受,或探讨苏轼作品的传播状况,进一步完善了苏轼作品传播研究。2009年,张璟的《苏词接受史研究》一书出版,是一部更为全面的研究苏词接受的新作品。
除硕博论文外,部分研究者亦于各大期刊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均从不同角度,予以新的见解,取得可喜成就。如刘峰峰《苏轼诗词古今传播方式简论》、张建雄《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赵瑞阳、郭艳华《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前期词坛的传播方式探究》、白冰《浅析苏轼诗词网络传播的特色》、彭文良《由唱本到读本:苏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论苏轼作品在生前的传播形式及其特点》等论文,是关于苏轼作品传播方式的探讨;刘扬忠《东坡词传播与接受简史》、刘锋焘《论宋金词人对苏词的接受与继承》、罗剑霞、尹缉熙《空谷足音:苏词在北宋的接受》、张春义《苏轼词南宋初接受情况简论》等论文,是关于对苏词接受的探讨;王兆鹏《宋代<赤壁赋>的多媒体传播》、张劲松《<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传播考论》、陈斌《苏轼<卜算子>流传中的三种接受状态》等文章,是关于苏轼单篇作品接受过程的探讨;李黎、李寅生《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苏轼诗作中的读者意识探析》、马强才《修辞技艺·信息传递·知识扩散:诗歌自注的多重功能——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例》、黄小珠《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等论文,是关于苏轼读者意识的探讨;樊庆彦和刘佳的《苏轼诗文评点的演进历程》、《论苏轼诗文评点的社会传播价值》两篇论文,考察苏轼诗文点评的传播价值和演进历程;赵丽《试论雕版印刷的盛行与苏轼诗歌的传播》探讨宋代雕版印刷业盛行,带给苏轼作品的影响。这些文章,各有新意,既深化了内容,又拓宽了领域,是苏轼作品传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研究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苏轼作品传播研究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加强:
其一,“自是一家”的苏词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多数研究者考察苏词的传播方式、途径及效果、并探讨不同时代文人对其词作的学习和接受。但于苏诗、苏文等文体有所忽略。考察宋代文人创作环境,当时的士大夫更注重诗、文的写作和传播,苏轼本人现存300多首词、2700多首诗、4800多篇文,诗、文比重很大。据此来看,苏诗、苏文理应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
其二,多数论文考察苏轼作品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虽然宋代文人对苏轼作品的接受具有典型意义,但也不能忽略金、元、明、清等朝代对苏轼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对于文学的传播研究,不单要了解某朝代的文学传播状况,也要从宏观角度把握作家作品在各个朝代的传播状况,从而达到比较研究的目的,准确的把握苏轼文学地位。
其三,研究深度和广度参差不齐。有些研究不能深入传播理论,未能展现一个动态的文学传播过程,只停留在简单罗列层面,实为可惜。大部分文章停留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的探讨,忽略了传播环境、主体传播意识的研究,尚存不尽人意之处。
总而言之,苏轼文学传播研究渐趋完善,研究程度逐步深化,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但仍存在一些缺憾,需要弥补。
参考文献:
[1] 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8(03).
[2] 诸葛忆兵.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1997(05).
[3] 王水照.苏轼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璟.苏词接受史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 刘峰峰.苏轼诗词古今传播方式简论[M].今日南国,2010(10).
[6] 张建雄.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7] 赵瑞阳,郭艳华.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前期词坛的传播方式探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8] 白冰.浅析苏轼诗词网络传播的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0(15).
[9] 彭文良.由唱本到读本:苏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J].北方丛刊,2014(01).
[10] 彭文良.论苏轼作品在生前的传播形式及其特点[J].中国苏轼研究,2016(01).
[11] 刘扬忠.东坡词传播与接受简史[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12] 刘锋焘.论宋金词人对苏词的接受与继承[J].文史哲,2003(03).
[13] 罗剑霞,尹缉熙.空谷足音:苏词在北宋的接受[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14] 张春义.苏轼词南宋初接受情况简论[J].嘉兴学院学报,2005(05).
[15] 王兆鹏.宋代<赤壁赋>的多媒体传播[J].文学遗产,2017(06).
[16] 张劲松.<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传播考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17] 陈斌.苏轼<卜算子>流传中的三种接受状态[J].中国韵文学刊,2015(03).
[18] 李黎,李寅生.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苏轼诗作中的读者意识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19] 马强才.修辞技艺·信息传递·知识扩散:诗歌自注的多重功能——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20] 黄小珠.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4(06).
[21] 樊庆彦,刘佳.苏轼诗文评点的演进历程[J].文史哲,2013(05).
[22] 樊庆彦,刘佳.论苏轼诗文评点的社会传播价值[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3(01).
[23] 赵丽.试论雕版印刷的盛行与苏轼诗歌的传播[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4] 孙玉祥.苏轼“二赋一词”接受史[J].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5] 张璟.苏词接受史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6] 刘峰峰.苏轼诗词古今传播方式简论[J].今日南国,2010(10).
[27] 张建雄.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8] 赵瑞阳,郭艳华.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前期词坛的传播方式探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9] 白冰.浅析苏轼诗词网络传播的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0(15).
[30] 彭文良.由唱本到读本:苏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J].北方丛刊,2014(01).
[31] 彭文良.论苏轼作品在生前的传播形式及其特点[J].中国苏轼研究,2016(01).
[32] 刘扬忠.东坡词传播与接受简史[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33] 刘锋焘.论宋金词人对苏词的接受与继承[J].文史哲,2003(03).
[34] 罗剑霞,尹缉熙.空谷足音:苏词在北宋的接受[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5] 张春义.苏轼词南宋初接受情况简论[J].嘉兴学院学报,2005(05).
[36] 王兆鹏.宋代<赤壁赋>的多媒体传播[J].文学遗产,2017(06).
[37] 张劲松.<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传播考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38] 陈斌.苏轼<卜算子>流传中的三种接受状态[J].中国韵文学刊,2015(03).
[39] 李黎,李寅生.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苏轼诗作中的读者意识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40] 马强才.修辞技艺·信息传递·知识扩散:诗歌自注的多重功能——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41] 黄小珠.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4(06).
[42] 樊庆彦,刘佳.苏轼诗文评点的演进历程[J].文史哲,2013(05).
[43] 樊庆彦,刘佳.论苏轼诗文评点的社会传播价值[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3(01).
[44] 赵丽.试论雕版印刷的盛行与苏轼诗歌的传播[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