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灵媒》“莫妮卡”唱段“Monica’s Waltz”
文/韩娉婷
摘要:《灵媒》是梅诺蒂从初期的喜剧转移到戏剧性悲剧的最早作品,一场关于信仰、怀疑主义和理性的矛盾的这样一部现代独幕歌剧,其中“Monica’s Waltz”是这部歌剧中十分经典的咏叹调。
关键词:梅诺蒂;灵媒;莫妮卡;咏叹调
1 作曲家梅诺蒂简介
提到梅诺蒂时,脑海中会想到许多关于他的形容词,当代意大利裔著名的新浪漫主义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导演和实业家等等。在音乐届,梅诺蒂属于跟不上潮流的“怪人”,他也不是先锋派的“骄子”。原因在于首先,他早年的教育,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指导他的教授斯卡莱罗教授,早年就读于维也纳奥地利音乐学院,对传统的对位法、赋格、经文歌对梅诺蒂有着潜移默化的指引。其次,他以真实主义的手法去创作20世纪当代的生活写照,和声朴实无华、节奏清新自然、旋律流畅优美,结构严谨规整,其抒情的风格与舒伯特相似。此外,他还吸收了穆索尔斯基和利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戏剧性和吟诵调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宣叙调是极为重要的位置,它贯穿着戏剧的发展脉络,使得音乐与剧情的发展始终连绵不断。再者,梅诺蒂曾与好友巴伯屡次去欧洲观看歌剧,对意大利歌剧的风格可谓是根深蒂固。
梅诺蒂在20世纪这个多元化音乐的大环境下,他始终热衷于现代题材,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创作原则,他把传统音乐与大众的欣赏能力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不是传统音乐本身,而是他将传统音乐融入与大众歌剧之中。然而这并不说明他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恰恰相反的是,他有时候也会根据戏剧性的变化需要采用无调性或者是多调性的创作方式。在生活中,梅诺蒂是一个经常在现实与幻想中来回切换的一种人,在头脑中的幻想与现实相互联系,这是他创作的源头,所有戏剧性的冲动可以说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矛盾,许多作品可以看出他怀疑现实和信念的内心,所以他的歌剧的故事情节总是蜿蜒曲折,通过一些瞬间来渲染整个舞台。在他的歌剧中,制造恐惧是他的特长之一,随处可见的就是枪击、鞭打、谋杀等具有暴力色调的场面出现,通过这些场面来增添作品的震撼力与戏剧性。
梅诺蒂在20世纪被认为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意大利,人们称他为音乐天才,在美国,被视为第一部广播歌剧和第一部歌剧电视的发起人。梅诺蒂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美国的成功。许多人疑惑为什么一个意大利人会对英语有如此好的把握?这时我不得不提到上文中的一个人:“塞缪尔-巴伯”,他是梅诺蒂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同学,他们的感情特别的好,许多年来他们同住一处,但是巴伯与梅诺蒂的性格截然相反,巴伯是富有的美国公民,生活平静、处事稳重的一个人;而梅诺蒂属于风趣好玩、天马行空、充满激情的一个人。他们彼此的互补性格使得他们相处的十分融洽。巴伯的父母对梅诺蒂视如己出,梅诺蒂经常住在巴伯家,在彼此的谈话间,巴伯的父母会无意识的向梅诺蒂灌输美国人的风俗和文化,以及对梅诺蒂的行为举止、修养和对英语的熟练掌握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这是梅诺蒂与这个有教养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一起的结果。
“两个世界音乐节”以挖掘当代新作和培养年轻人才为目的而创办的,这是梅诺蒂在百老汇以后又一个里程碑。它以戏剧为中心,展示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艺术家。梅诺蒂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它在成立这个音乐节的时候,对它的定义就是自由而非独裁,结合其他的艺术形式,让艺术家们在戏剧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四十多年来,“两个世界音乐节”展示的新作数以百计,为各国的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世界选拔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不断为音乐领域输送新鲜的血液,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纵观梅诺蒂的音乐之路,尽管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成功的将意大利写实的创作手法和传统歌剧巧妙的融入美国的大众文化之中,并且反响极好。这种特殊的形式适应于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与歌剧的距离,改变了人们对歌剧的传统观念。梅诺蒂的创作风格激发了美国歌剧整个学派,从而蔓延到世界各地,“两个世界音乐节”同时也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为更多的青年音乐人才提供多元的文化碰撞。
2 莫妮卡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从莫妮卡身份上分析,第一,她是个少女,大概16-17岁,这个阶段是个无忧无虑的年龄阶段。第二,她是个女儿,是芭芭的孩子,在第一幕与芭芭的二重唱中,可以看出她们的感情很好,作为一个女儿,莫妮卡十分善解人意。第三,她是芭芭灵媒事业的“演员”,每次芭芭为顾客通灵都有莫妮卡的帮忙,第一幕,莫妮卡假装是诺兰夫人的女人,唱了《妈妈您在哪》、《妈妈,亲爱的妈妈,请别为我哭泣》,马上又扮演男孩的笑声,假装是戈比诺的儿子。
其次,从莫妮卡性格上分析,第一,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第一幕看见母亲恐惧的样子,她赶紧询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看见母亲始终无法平静,她唱了一首摇篮曲抚慰母亲的内心,这足以看出莫妮卡十分孝顺。第二,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第一幕中准备晚上的通灵会之前,她与托比在嬉戏玩耍,在第二幕开始的时候,莫妮卡唱歌,托比随之起舞,这都可以看出莫妮卡的活泼。第三,她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在第二幕中,莫妮卡以托比的口吻来唱《莫妮卡,莫妮卡,请了解我》这种类似于“双簧”的方式,凸显莫妮卡的单纯可爱。
最后,从莫妮卡心理上分析,第一,从帮母亲做通灵会,她是开心的。表现在第一幕开始时,莫妮卡与托比的嬉戏玩耍,因为他们在拿着各种道具玩,通灵会的“表演”对于莫妮卡来说也像是游戏,并没有其他什么心理上的影响。第二,当托比的心意,她对托比既有同情又有怜爱。第二幕中可以看出莫妮卡与托比是很好的伙伴关系,在一起玩耍的时间长,又生活在一起
3 莫妮卡咏叹调唱段的分析
《灵媒》这部歌剧中莫妮卡的咏叹调“Monica’s Waltz”是十分经典的选段。经典之处在于同一首咏叹调中女高音要一饰两角,这对演唱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在声音的控制力、音色的区分、语气的处理上,以及演员的表现能力都提出了相应要求。对于表演者来讲,如何把这两人人物区分是十分有挑战的,表演者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容易跳戏,之所以经典就在于这首咏叹调是需要表演者非常好的控制能力,同时,这首歌也是女高音咏叹调曲目中的试金石。
3.1 节奏
从节奏方面看,开始演唱的节拍十分有特点,节拍为 12/8 拍,每个小节中有四组三个八分音符所组成, 根据重音位置演唱,演唱者可以很快找到华尔兹的特点,这样一来华尔兹的韵律可以轻松的应运而生。速度为 Allegretto 小快板,速度的设定,带有一个欢快的气氛,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为莫妮卡的华尔兹提供良好的铺垫,起到了衬托的表演者演唱的作用。
3.2 和声
从和声方面看,作曲家梅诺蒂巧妙的运用了一些半音列与完整的全音列,为了演员在情绪变化的表现上,是非常有帮助的。
谱例1:总谱66页第24小节-第26小节,出现半音列“升D-E-F-降G” 运用半音列的创作手法,可以达到推进的效果。
谱例2:总谱66页29小节出现全音列“G-升F-E-D”。通过使用全音列的创作手法,不仅推动了莫妮卡的情绪情感,也宣扬了20世界现代音乐中序列主义风格。
3.3 莫妮卡情绪的三次变化
莫妮卡情绪第一次变化在总谱65页第21小节- 第28小节是一个过渡的乐段,莫妮卡停止了欢快的舞蹈,惊奇的发觉本应该开心的托比变得忧郁,想要开口说话又不能表达,于是莫妮卡急切的问道:“what is the matter, Toby? What is it you want to tell me? Kneel down before me, and now tell me.”音乐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llegretto 小快板变化为Adagio molto espressivo 即为尽可能的富有表 现力的柔板。速度的转变为托比之后的倾诉做好了铺垫。莫妮卡在此段以一种宣叙调的方式演唱,莫妮卡从之前的欢快中恢复平静,为转化为托比的角色做准备。这个乐段中 钢琴伴奏部分是氛围渲染的重要段落,作曲家梅诺 蒂在此处大量的使用忧伤小三和弦和极不协和的减 小七和弦与减减七和弦烘托出比较神秘的气氛。
莫妮卡的第二次情绪变化出现在总谱67页第 35 小节- 第38 小节。这时莫妮卡明白了托比对自己的感情不仅仅是友谊,而是炙热的爱情之时,莫妮卡感到愤怒,因为莫妮卡认为托比不过是她家的小仆人,怎么可以对自己这样一个这般地位的人怀有爱慕之意。
莫妮卡的最后一次情绪变化出现在总谱第57小节-第62小节 , 可以说是她内心爱情与同情的真实流露。并 唱 到: “Toby,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voice in the world!”在这个段落中,钢琴伴奏再现了华尔兹的音型,速度通过 a tempo 的术语回到了 adagio 柔板。莫妮卡的情绪已经不同往日的快乐,取而代之的是对托比的同情与怜爱。
4 结语
本文的重点是对《灵媒》这部歌剧中莫妮卡的这首“Monica’s Waltz”咏叹调进行分析,对作者的简介、莫妮卡的人物形象、莫妮卡唱段的分析,通过分析剧中莫妮卡的唱段,以窥视出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