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迁移应用
文/金蕊
摘 要: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引起了教学者对于学生学习情感因素的重视。笔者将其迁移应用于大学语文课堂后,发现其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也有明显的影响。情感过滤假认为学习者的情感条件有学习动机、自信心和学习者心情状态以及焦虑感。本文亦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者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如何为学习者创造较好的情感条件做出一些讨论。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大学语文;情感条件
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在其1985年的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针对二语习得提出的输入假说理论是对其提出的五个假说的详细阐释,其中第五个假说为情感过滤假说。这一假说引起了教学者对于学生学习情感因素的重视。
情感过滤假说的对象是语言学习,但在笔者大胆将其迁移应用于大学语文课堂后,发现其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也有明显的影响。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这就要求教学者在课堂上要让学习者达到教学者心理预期的最佳情感条件,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过滤假说对于学习者的情感条件也有所阐释:一为学习动机,二为自信心和学习者心情状态,三为焦虑感。本文亦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者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如何为学习者创造较好的情感条件做出一些讨论。
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境尴尬。学生们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对许多学习者来说,是平时无需努力、考试容易复习、考后马上忘记而又极易获取学分的一门学科,着实缺乏吸引力。学习者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弱。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学习动机强烈与否与学习者的接受效果关系密切,那么,教学者在课堂上首先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第一次大学语文课中,我便让学生们放下书本,尝试用古诗词中的句子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学生们马上开始搜索资料,都希望把家乡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学习动机空前强烈。教学者在此时应适当加以引导,以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化激发学习者的自豪感,继而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以脍炙人口的律诗为例,讲解律诗的基本写作规范,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后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描摹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渐趋强烈。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文字有着陌生感和恐惧感。在面对文学作品时,体会不到文字带来的快乐,导致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缺少信心。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如果学习者信心不足,不能达到心情舒畅,他的情感就会成为一个“过滤器”,把本该掌握的知识“过滤”掉,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学习者增强信心,让学习者心情愉悦,就成为教学者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者要让学习者能以文本之涵义,丰厚个人之思想。在大学以前的教育体系中,对于文本的探究往往都存在一个“标准答案”,由于不同读者的内因和外因不相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使一些读者无法得出“标准答案”,而对文本阅读失去信心。而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不同,这对提升学习者的信心很有帮助。另外,教学者还应该尽量使学习者的心情舒畅。心情的舒畅并不是要求必须保持欢乐的课堂气氛,当讲解或悲壮或哀伤的文本时,能够让学习者的心境与文本互通,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审美体验会让学习者畅快淋漓,从而达到心情舒畅。当学习者自信心增强,心情舒畅时,学习者对于课堂知识习得的几率要更大,教学者的知识输出效果也要更好。
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焦虑感常伴学习者左右。适度的焦虑感对学习有所裨益,而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感则会让学习者无所适从。当学习者焦虑感过高,急于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又求而不得时,便自卑自责、过度惶恐,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受到干扰,思维活动受限,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学习者焦虑感过低,不能主动学习,对知识的习得效果可想而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学习的第三个情感条件便是焦虑感,他认为,学习者的焦虑感不能过高或过低,才是学习的最佳情感条件,我们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假说的准确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们的分界相当明显。有的是文学爱好者,对课堂有着较高期待;有的认为高考已经结束,语文学习也到了尽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中的焦虑感的程度也大不相同。作为教学者,面对焦虑感较高的学习者,应与之交流文本相关的一些较为轻松的话题,以期对其过高的焦虑感进行改善;而面对焦虑感较低的学习者,则宜以文本中最具特色或最具吸引力部分与之探讨,引发其对文本的深刻思考,从而使其对课程产生重视,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斯蒂芬·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被许多教学者应用于二语习得教学,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甚少被提及,笔者将其应用于大学语文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借本文的讨论能使大学语文教学者们对学习者的心理增加了解,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让大学语文课堂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戴明忠.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02).
[2] 李晓英.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J].双语教学,2007(1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