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摄影在反皮草海报中的运用
文/康伟伦
摘要:摄影作为一种手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益海报的设计里,尤其是在商业摄影的应用范畴中更为广泛。在图形语言成为优势传播的信息时代,大众已跨入一个设计文化的新世纪。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构建出多元化设计的文化生命形态,使设计的观念、思维、风格、审美渗透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商业摄影作为组成这种传播媒体的一种必要方式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追捧,而商业摄影本身也拥有独到而符合海报设计的核心特点,时效性,和直观性等属性也为这种大众传播媒体提供了必要的设计依据。本次探讨内容为如何采用商业摄影的手法,以反皮草为主题,以公益海报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视觉创作。如何利用商业摄影所具有的时效性、直观性等特点,在视觉传播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商业摄影;公益;海报;设计
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狭义上的商业摄影人们通常意会为广告摄影,这不仅因为广告摄影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于广告摄影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而浓厚的商业色彩。在最初的年代里,它遭受了人们轻蔑的待遇,然而对于整个摄影历史而言,它作为应用摄影的中坚,一直鼓舞着开拓者们为发展新技术,拓宽艺术领域而不懈努力。商业摄影发展到现今已经是图像信息“爆炸”的时代,商业摄影的形式、内容、器材都在不断变化,但摄影的分类依旧还在,不管是纪实类的现实类摄影还是针对商业的创作类艺术摄影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服务于人的行为或思想。
摄影相对于绘画,其具有真实性,在相机的辅助下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现实,因此摄影艺术能被大众接受并被推及到世界各地区记录时代中的事件和人物,记录某一事件或某一状态。除此以外,摄影还能用于大众的平常的视觉体验,如广告,其中公益广告海报的表现形式之—便是商业摄影。本文主要探究公益广告中的商业摄影表现,尝试研究商业摄影与公益广告海报之间的关系,商业摄影能反映现实并能做适当的创作以达到创造的目的,将盛业摄影之于公益广告中,直击人心,反映主题的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性。在商业摄影与设计的具体结合中,商业摄影有其独到的运用之处,也就是对现实的直观采纳,对现实具有一定的取真性,能将现实最真实的状态保留下来,也能将其作为创作素材融入到后期的设计中,而设计组合和创作元素正是来源于此,设计能将摄影中的素材进行加工,也能从原始素材中找到灵感,这是两者相得益彰的作用所在。
“主题是一种思想,是一切艺术作品共有的基本要素。”传播明确观念和思想的主题是公益海报设计过程的核心及灵魂,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因此在海报创作前对于主题的明确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设计中是针对反皮草设计,因此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动物的主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海报的主题来自动物,以此针对摄影的直观性和取真性而言,还原动物的不同状态下的图像是大部分设计师的主要想法来源,而利用摄影的感染性,对于事物的后果设计师需要具有预知性,也就是在设计中要么还原最严重的最能刺激人视觉的状态图或是进行自我创作,而最终的目的是增加画面的视觉感官性,刺激到人的日常视觉状态,以唤醒人性最深处的感性思维,以此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商业摄影凭借其独到的视觉语言和创作多样性在海报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在价值也远超其技术价值。其创造的文化概念会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人类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现代艺术设计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体现的先进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想、设计手法无不蕴涵着现代文化的创造精神,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公益海报正反映人类精神深层结构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观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并对群体行为模式予以引导,推销时代新观念,引发公众的公共意识和公益行为,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功能需求的艺术作品必然赋有深刻的文化特质。国际国内广告设计权威机构几乎每年都从文化的角度推出不同的社会公益主题性海报设计大赛,让设计师在主题限定下以分主题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用视觉语言去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永恒话题,去展现传统美德、公共伦理及社会关怀。内涵丰富而鲜明的主题海报传播着精神文明,引导着社会舆论,支配着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推动着社会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而本次的反皮草设计也处于同样的目的,保护动物的同时也致力于整个社会的整体平衡发展。
公益海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公众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一种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益海报对文化内涵有着更高的要求,科技的进步也为公益海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更加丰富了视觉表现形式,使公益海报的发展面向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图形语言。
参考文献
[1] 刘欣欣.招贴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坚.招贴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4] 侯立平.招贴设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