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日在女性审美意识上的国民性异同
——以词语“倾城”的词义变迁为例
文/李可人
1 序论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密切。 “谚语”指平民大众耳熟能详的通俗语言。在谚语方面中国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各自特点也十分鲜明。日语“倾城”,是在“ことわざ”的分类中。按照“倾城”在中文的用语习惯中,不会出现在谚语这个下位分类之中。因此,在本文中对于“倾城”的操作性定义,便是词语。
2 本论
2.1 审美意识与国民性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善”的概念。善分为三种:身体的善、外在的善和灵魂的善。身体的善指健体魄,这里包括了美貌。在古希腊,以健康的体貌特征为美。外在的善,也就是常规所说的财富、出身、名气等。幸福是最高的善,即灵魂的善,是一种德性。美与善同源,向善和尚美共通。而国民性,也体现在民族性格、对美丑的分辨意识,和对于幸福的界定和追求上。善的最高表现是幸福,那么幸福也是国民性之美的升华。因此,审美意识则是审视这种国民性之美,和通往至善幸福的必由之路。
2.2 “倾城”中的原初审美意识
“倾城”与“倾国”,最初取自中国典籍。意思是:绝世的美女。这种美丽的程度,可以倾覆一个国家。因此也可以指绝世美人倾覆国家这个事情。《诗经· 大雅·瞻卬》被视作“倾城”一词的滥觞,原文是:“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哲”:哲,zhé,从折从口。两相对立,相互验证,在双方具备实力中找到动态的平衡。这句讥讽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真实故事。哲夫、哲妇,即明达、才智者。倾城,是指城邦覆灭。“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为城,智慧的妇人坏城”。坏城能到的程度?就是整个城邦倾覆、没有完卵的境地了。另外,“倾城”被大放异彩的出处,就是《汉书·外戚传·李夫人传》。原文:“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在这,“倾城”还只是单纯来比喻美人。而这种美带有原始神秘色彩,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危险性。
2.3 由“倾城”透视两国女性地位的对比状况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显学,甚至成等价于宗教的存在。儒学强调秩序和仁德,其中女性的地位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但其实,并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儒学中女性地位就极低,男性地位就极高。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有没有都无大碍。汉代以后的儒学,也融合了道学的观点,强调阴阳平衡。女性充当了和男性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色。不同阶级的女性和男性一样,有着与其相对应的阶级权利和义务。当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整体而言,自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在大多数部落乃至国家形成后,男性掌握着生产大权。与现代不同,在千百年前的地球,社会资源更加有限,人类也更加不能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是说,相对比男性,当时女性在社会资源的争取上,更加处于劣势,更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因为处于劣势,往往被男性当作政治工具、商业工具,只因为使用价值而存在,却并未被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汉王朝也利用美人与少数民族和亲,换来短暂和平,发展国家。王昭君即使被传成佳话,或者得到四大美人之一的声誉,也难掩其丈夫死后还要和他的弟弟结婚生子的命运。王昭君不仅不是个例,也不是首例。同样在四大美女之列的,春秋末期的越女西施,算是她的前辈,当然未必是政治牺牲第一人。她曾经是溪边浣纱女子,被纳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复旧业的计划中,成为重要棋子。去诱惑吴王夫差,色令智昏,赐死伍子胥,灭亡了吴国。可是,在她回到越国后,并没有被升为荣国夫人一类,而被视为亡国之女,不贞之物,被沉入江底以警后世。可见,这些美人都是倾国容颜,可是这个美对于她们和君王,与其说是幸事,不如说是灾害。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荒谬和悲伤,用一个词语“红颜祸水”,大抵可以概括。
有趣的是,这个词语传入日本之后,意思发生明显变迁。现在日本词典上常见到的“倾城”,往往指的是“遊女”。何谓“遊女”?可以简单但未必精确地直译为,妓女。成为妓女的条件,是美丽的外表。主动当妓女的女孩子,还是很少的。大多还是穷人难以维持生计,选择家中容颜姣好的年轻女孩子,把她们卖到妓院。这些妓女,和历史上那些美人一样,也只是被历史翻来覆去,难逃残酷的命运。
日本谚语:“傾城に誠なし。”意思:妓女没有诚。很好理解,妓女深知自己社会地位低,对没有将来的事实也深以为然。如此,感情之于妓女,最奢侈。无情无诚,也就变成了她们自我保护的武器。
3 结论
历史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的。但是就像“倾城”一词,由最初强调女性对政治的价值;到与妓女相关的系列俗世箴言。不难看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越发注意到善与美的关联,也开始努力抗争,他者即地狱,不做其余人的他者,将自己视为主体。敢于在日常生活里,品评和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自己给自己定义和赋予价值,而不是依附于别人。
这不单单是倾城美人的审美意识提升,而是全人类各民族国民性的一大进步。
4 注解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
国民性:国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这个名词又译为民族性格,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不同民族的全体样组在人格分数上的差别。
参考文献:
[1] 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2] 孙娟.《诗经·大雅》与礼乐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 刘立志.《诗经》研究[M].中华书局,2011.
[4] 郑群.质疑《诗经》中"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7(03).
[5]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第二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倉田,正充.文化の共同体〔含 平野健一郎評〕(懸賞論文特集)[J].国際文化会館会報,2006(17).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