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对教学的影响
文/张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重大发现和理论都是基于实验,实验方法的改进也为获得知识,推动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一轮的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将“实验”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局领导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从中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1 通过探究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内容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对于微观概念,初中学生通常很难理解。“分子运动”实验能够形象地展示分子的运动情况,对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抽象概念有很大帮助。实验操作,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会观察到A烧杯中溶液变成红色,学生观察到现象十分明显,讨论得出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学生能够通过演示实验,把不容易理解、抽象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实验,并学会获取信息,并运用类比、实验比较等方法处理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学生活动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本实验活动是物质分离实验,也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活动。考察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对学生实验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学生操作:1.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2.过滤食盐水,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观察蒸发皿中食盐的外观。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并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规范了操作,培养了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问题与交流。如:制取粗盐时,晒盐和煮盐的目的都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等等
3 通过学生自制家庭小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自制白糖晶体:在干净的玻璃杯中加入约20mL开水,然后加入白糖,用筷子搅拌,直到有少量白糖不再溶解为止。将一根细线的一端浸入白糖溶液中,另一端留在玻璃杯外,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静置。过几天,拿掉硬纸片,观察溶液表面、玻璃杯壁和细线上白糖晶体的生成。
家庭小实验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法,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并用对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因素等进一步验证和运用。体现教育理念中的学以致用。
化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设计实验能力,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鸡西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