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作品中品读人生百态
文/卢珊珊
摘要:艺术的种类有许多,其中包括文学,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等等,在文学中又有许多分类,其中诗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类,其实诗不单单指抒情诗,它也包含戏剧和史诗,这点是我们常常容易忽视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品读中与解读者产生共鸣。绘画和文学本是相通的,都是借助某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去阐述人生际遇和对人生状态的体悟,这一点在唐代诗人苏东坡评价概括王维的艺术作品中就早有显现,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极为精炼的表达。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生活,其中包含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与人生情感。
关键词:生命状态;艺术作品;情感
生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其中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的两个大的事件无非是“生”与“死”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紧紧停留在人生的两个“极端”,也许在生命的过程中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与意义。对于生命而言,始于万物又终于万物;自然界拥有无限的“生命”,有些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在宇宙里“虚”的部分正是孕育“生命”的无形力量,它存在我们身边的“气象”之中,与生命息息相关,却令我们“捕捉”不到;除了这些还有我们能实实在在能摸得着,看得到的存在物;但不管是有形的、具体的,还是无形的、模糊的,最终都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所谓的虚实相生,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是短暂的,其中有生长,有消亡,这些都是对生命中不同阶段的总结,而这些变化也许正是对生命的“表现”与“诉说”,而表现过后,在生活中所留下的“痕迹”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显现”;因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不同,所以对待“万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真实的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会什么样的反馈,只不过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直观且真实的。
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作品就是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只有真实的来源于生活,才能真正的与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说,真正的艺术品要来源于真实生活,并高于生活。在这里以挪威的艺术家蒙克为例,他是伟大的表现主义先驱。蒙克的表现主义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是分不开的。童年时蒙克的父母、姐姐相继因病去世,一直成为他表现人类痛苦、磨难和死亡的起因,成为他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苦难与愤懑的原动力。在作品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蒙克在画面中表现出对苦难生活的强烈情感反应,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方式为后来德国产生的表现主义绘画以强有力的推动。
在作品《生命之舞》中,蒙克运用具有表现主义的象征性的符号化语言,描绘了一组“生命”绘画。该幅画从表面上看上去,画面上描绘的是海边人们跳舞的场景,然而它并不止如此,其中具有深刻的含义是对生命做出了象征意义的表现。在画面的前景上,作者等距而又对称的安排了四个人物,在画面中的左边是一位身穿白底红花裙的少女站在那里,红彤彤的脸颊上露出无邪的表情,仿佛身边是一支娇嫩的花正含苞待放,这一切象征着生命力炙热的爱情和燃烧的情欲;画面右边一位身着黑衣的老年妇女双手紧合着,孤独的站着,他面容憔悴,满脸忧郁的看着中间的那对舞伴,露出人生如梦,希望破灭,生命消亡的迹象的场景和无限感叹的神情,再后面是三对不同的跳舞者,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热情拥抱;有的强凑着去亲吻女伴的脸颊,这种对青春、爱情的躁动,是对生命的表现,和赞颂。更远处的海滩边,一位白衣少女正看着这对翩翩起舞的人们,面带羞涩;画家所描绘的这几组人物,分别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对他们行为符号化的表现语言,内在揭示了他们的内心状态与生命阶段的特点,他们与远处深蓝的天空上一轮即将入海的落日及倒影交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神秘的气氛和象征性的色彩。蒙克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感受,运用自己的绘画符号化语言,真实的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带给艺术观赏者真实的感受。
蒙克在画中采用非常简练的形象化符号语言的表现方式,简练概括出女子的轮廓和面部的神情,巧妙的通过对比与形态,说明了生命中的寓意和人生哲理。从生长、青春期到求爱、死亡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本质的显现,意味着宇宙和人生的循环过程,留下自己对生命的“迹象”。
从旧石器时期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有许多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描绘女性人体,如欧洲、亚洲、和美洲都有发现的母神雕像,她们造型独特、往往会把胸部、腹部、臀部夸张化对于处在生育高峰期的女性特征给予过渡的强调。如《委连多夫的维纳斯》等,都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名字中的维纳斯并非指其是一现实主义雕塑,而是对妇女形象的理想化描绘。雕像的阴户、乳房以及肿胀的下腹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特征都与旺盛的生育能力密切相关。引起鲜明对比的是雕像短小的四肢,和手臂折于乳房前,雕像的脸部无法看见,她的头被覆盖着圆形的横条纹所代替。这些特意表现出来的女性生殖特征,便是对人类生命态度最好的诠释与表达。
史铁生曾经说过:“生命是一条河,我想事业相当于一条船,在河上漂泊,你总得有条船。船是为了漂泊,漂泊不是为了船,事业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活得更有味道。一次一次地相信:船不是目的,河也不是,目的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漂泊”。我想也许结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体会“生命”的过程,然而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其实也是体悟其他人生命状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