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壁画墓中壁画美学的艺术研究
文/孙恺祺
摘要:唐代墓室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宝,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墓室壁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出人在逝去之后心理的奇妙世界,是迄今发现的能够代表中国绘画发展水平的艺术作品,为后世墓室壁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关键词:壁画;唐代;美学
1 唐代墓室壁画的审美特征
1.1 从花鸟图谈“真”“美”合一
唐代的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绝,它属于独立的门类,但有关它的记载并不多,就连画卷也甚少。尽管如此,还是在唐代的墓室壁画中发现了花鸟画的行之单影,纵然残星寥寥。据文献记载,初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少量的花鸟画画家,比如康萨陀等。但是在太宗皇帝在位之前的唐朝统治时期,并没有出现过以花鸟图为题材的画卷作品,所以在初唐,花鸟图并没有得到社会上流的充分肯定。到了中晚唐时期,花鸟题材作陆续出现,与初唐相比社会关注度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在这时期出现了较多专注于花鸟题材的画家,总的来说,唐代花鸟画的发展是尤为平缓的,并没有飞速前进。但在后期它大量流行墓室壁画中,并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算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唐初主要是出现于上流社会及王孙贵族的显赫人家,突显大家之风范。花鸟画色彩鲜艳,多为墓主人富贵逼人,彰显地位的象征,这正是唐代墓室壁画的精髓之处。当然早期的绘画技术也是比较粗糙的, 唐代最著名的花鸟画画家当属边鸾。他原本是德宗皇帝时期的宫廷画师,为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花鸟画出土最多的地域是在安阳地区以及西安地区,我们可以从这个突破口去还原花鸟画栩栩如生的样貌。在安阳地区最著名的莫过德宗皇帝统治时期太和三年的赵逸公墓中的屏风花鸟壁画,此壁画位于整座幅壁画,在壁画中绘制出看似精美的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看不出是什么材质的盆。在盆中盛满着清水,水中荡漾着几朵小花,甚是好看,盆体外侧绘画了三朵像极了牡丹的大花,虽说原本的颜色已掉落,但花栩栩如生勾勒的形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浓艳色彩。盆的前方有着三只大雁模样的鸟类动物,看来它们也被这看似活灵活现的鲜花所吸引过来,在其面前扑朔着双翅争奇斗艳、愉悦无比。在壁画的最前面有几株小花小草的点缀,整张壁画亮丽、鲜艳,但不失主题。壁画顶部的小黄鹂部分已残缺不齐,但会引领我们朝着壁画完美呈现的想象世界中去。这里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每颗草,每一只小鸟乃至大雁,都能瞬间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从而沉迷于这奇妙的梦幻世界中去。花朵与鸟儿们争奇斗艳,都在极力为观赏者们展现出它们各自完美的形态,只为时间停留的这一时刻,在中唐时期这种绘画风格也是较为经典的。
1.2 从山水画谈“意境”说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较其他题材的绘画略微缓慢。在此形成的过程中,山水画的艺术手法也独具一格,并占据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位置。山水画是最能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绘画类别,是借景抒情的表现。在山水画的描绘中,凝聚了绘画中的意境美元素,运用视觉上的美感来触动人们的心灵,这才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所谓山水画的“意境”,就是虚与实的结合,有与无的结合,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在唐代墓室壁画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产生是源于作者
本身的审美情趣以及主观意象,并牵引着我们走入他所想要传达的意境世界。人们将思念之情寄予水墨之中,只为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虽然山水画源于对宗教神的信仰,但到后期发展成熟的时候,就从对宗教“神”的信仰转变为对山水中“入神”的描绘。 唐代的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无限遐想,甚至大大提高了世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意识形态。“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带有名族性特征的一种文化传统的概念,为我们营造出主观意象与客观的结合,让我们的审美情趣上升至另一个高度。北末隋初画家杰出画家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正是对隋朝后期与唐代初期的山水画的真实展现。不可否认唐代初期山水画,不管是从画风和技术上来说都是相对肤浅的、粗略的不管好或是不好,这都是它画风萌芽的开始。而墓室中最早出现的山水画是以屏风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唐代以屏风作为主要壁画的题材很多,比如狩猎图、家宴图等等。
2 唐代墓室壁画的“图像符号”解析
2.1 四神、生肖——宇宙图
迄今为止,在已出土的唐代的壁画墓中,在墓室的穹顶之上都会绘制出精美的星象图,其中不乏有日、月、星、辰的勾勒,还有银河图案的描绘。从墓穴的整体顶部拱形的构造来看,是人们模仿地球天圆地方的结构去砌砖的,从而达到墓室与宇宙、星宿的结合。在这里的星象图不仅仅是想达到一种纯粹的装饰效果,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远古宗教文化信仰的传承,这与星象图的简单、复杂程度无关,就最简易的图案也是如此,这是当时人们一种特殊审美文化特征的体现,也是审美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墓室中常常出现的另一种神瑞图案也是极为重要的——四神图,它与星象图在许多时候都是极为相配的,在许多墓室中,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
四神图的壁画从北朝时期传承下来,唐代墓室壁画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北朝的审美风格,但是相比起北朝来说,唐代壁画墓中的四神图就显得单一许多,这也算是唐代壁画与之前壁画的差别之处。四位神兽在墓室壁画中表达出不同的寓意,更显示出了不同的功能,甚至绘制四神的位置不同,传达出的寓意也是不同的。唐代壁画墓中,有的将四神绘制于墓道之中,有的绘制于墓室之内,有的绘制与拱门之上,有的墓室甚至没有四神的存在。就好比李寿墓中的四神图出现
在墓室之内,而在长乐公主墓中,四神图则出现与墓道之中。在初唐时期出土的壁画墓中,将白虎与青龙绘制于拱门之上,这是为了要起到保护拱门内部事物的安全的寓意,同时将四神中的两神与墓顶中的天象图相结合,起到一种实实在在的雄浑之美。
2.2 侍奉、伎乐——生活图
在初唐时代,在关中地区所发掘的早期唐代墓室壁画中,绝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隋朝墓室中对于生活图像的传统绘画模式,不仅在墓主人的内室里有所绘制,在甬道以及墓道中都扩散地描绘了侍女与侍士的侍奉生活图像。从初唐时代早期的人物生活画像来看,人物表情是呈端庄、高雅的姿态。直到发展到初唐时代晚期的时候,侍奉的人物图像就发生了转变,就更加贴近生活化了,比如男性的侍者开始较为频繁的出现在壁画中,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孩童的身影,同
时还允许男女侍者在宫中与小狗、小猫、小鸟嬉戏的场景出现。这些内容的出现,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出了朝廷政策的宽裕,在丰富了内院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增添了几分家庭活跃气氛,为这大府邸中融入了一丝柔和之感。 唐代时期内宅的景观描绘也与其他时期有一定的差别,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描绘,而是对于后院一家人其乐融融气氛的烘托。侍女们不再是一脸严肃的表情,与之相反的则是欢乐、愉悦、轻松的情感表达。在这样场景中不能缺少的则是以树木、鸟儿、花草为背景材料来与之衬托。此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把这种意境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壁画题材要以李贤墓为代表。李贤墓中的内宅图彰显出了王室贵族的大庭院气势,从而让世人看到与之想象中不一样的皇室庭院以及侍卫们的不一样状态。
该主题壁画的绘制主要是想要传达出富贵、显赫的社会地位。从现实生活来讲,主要想表达一种享乐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至高无上权利的体现。而从墓室宗教的审美文化特征来说,主要是想让人们活在永生的世界里,是对长乐世界的向往。在中国佛教审美文化来讲,乐舞图的绘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完美映照。在燕妃墓中该墓室主题审美风格尤为突出。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