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调整管理方法的浅见
文/张雨缘
摘要: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是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提出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不同方式管理的想法,希望对日常的一线学生工作有点启示。
关键字:专业;不同;管理
1 专业与性格和行为特点
可能部分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学生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等都会发现一个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似乎具有一定的共有特性,这些共性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的,有的时候甚至还表现在一个学院与另一个学院的学生的明显性格和行为差异上。比如,有老师提到艺术类的学生,他们专业情结浓厚,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与此同时,他们具有集体意识淡漠,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1]等特点。再比如,理工科的学生一般普遍朴素和踏实,行事比较严谨,遵守规则,但存在人文素养偏差、英语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专业和特性的关联,已经受到了不少教育从业人员的关注,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的搜索就会发现,有不少论文都是以某个专业或是某个类型的学生为研究群体。可见,专业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也会有所差异的认识,已经得到了不少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认可与重视。
2 管理方法调整
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可以说一直是师者的典范,他提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因材施教”,它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2]根据前文的描述,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不同的特质,这就是差异性的存在,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就需要关注这些差异化,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甚至“因时施教”、因“专业施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让教育更有效。
“因材施教”之所以至今扔被教育从业者们津津乐道,原因在于这个提法的科学性,毕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有共同特性的一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偏好等原因选择同一专业或者相近专业。而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以外,在学生工作中,也就是学生管理中,其实也可以用到这一理念。
对于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需要认真、仔细、学习方法按部就班的专业,例如医学、财会、生命科学等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共同点有听话、踏实、循规蹈矩。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有自律意识、规矩意识,但缺乏一定的变通性,遇事相对容易钻牛角尖,而且相对活跃性不够。对于一些需要创意、活跃、发散性思维的专业,比如艺术类、旅游、计算机等专业而言,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具有创新思维,但是不拘小节、有自己的想法,规矩意识比较淡薄。
对于前一类学生而言,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可以发挥他们认真仔细的特长,着重于用课本、课堂和文字作业等方式让他们接受知识与教育,但与此同时,又要在日常管理中激发他们的活力,鼓励他们多参与课外活动,而不仅仅这是书本知识,并锻炼他们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对于后一类学生而言,可以用一些活动、创意比赛、文化节目来保留他们的创新意识、乐观活泼的特点,但在日常的管理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规矩意识、服从意识,避免因为活跃的思维和自作主张的想法引起负面的影响。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一线的学生管理中,除了一些日常的方式方法以外,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虑一下各个专业学生的特性,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合适的并且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日常管理,进而真正的做到教育中合理而有效,最终通过因材施教实现高质量的管理与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