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文/郑斯雅
摘要:在当代艺术中安塞尔姆·基弗与其他艺术家普遍流露出的躁动不安与浅显相反,靠着相当深厚的文化根基滋养着他的艺术,很多重要的灵感都来自于文学和诗歌,他的艺术与文化之间纵横交错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当代艺术实为罕见。本文从文本符号出发,探讨基弗的艺术作品中的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选取的来源和文化根基与文学作品给予基弗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安塞尔姆·基弗;文化根基;图像符号
安塞姆·基弗是一位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是被世界上公认的德国现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文化根基汲取营养,从历史角度出发去解读各种问题,题材常与北欧神话,宗教,炼丹术等神秘主义的主题有关。他的作品往往在题材中隐藏了深刻的蕴意。德国著名评论家乌尔曼说过,基弗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技巧上的表现,而在于他艺术表现的主题—对德国历史的思考。
以“翅膀“为例子,在西方艺术中翅膀这个符号的介入由来已久,让大众最熟知的就属天使的翅膀和胜利女神。基弗同样不离其中,最早引入翅膀这个图像符号的作品就是《天使》,描绘着一个手持调色板的天使,仿佛在诉说着试图挽救艺术或绘画的故事。但在之后的作品中,翅膀这个图像符号便被基弗置入了悲剧语境—希腊神话卡洛斯的故事,最佳证明便是《堕落的天使》。自此之后,基弗作品中翅膀这一符号就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在作品《伊卡洛斯—三月的沙土》描绘着一个调色盘长出了一对翅膀试图逃离这战火弥漫的荒野—这正是表现了德国二战的残酷历史,翅膀的”主人“基弗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仿佛不属于任何事物,正是这点增强了翅膀的象征意味。在另一幅作品《维兰德之歌》中,油画布上固定着一对铅制的翅膀,脱离了沾满麦秸的土地这一背景,写实的外形下却不属于任何物体,这对翅膀反而成为了一个脱离其惯用语境下的符号。在基弗的雕塑作品《带翅膀的调色板》和《带翅膀的书》中,一根根细铁棍将展开巨大铅制翅膀的书和调色板撑起,翅膀则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向的象征性符号,完全已不在具体语境之中。我们从”翅膀“这一符号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图像符号逐渐脱离文本的过程,从具体语境到抽象含义,所指情境从过去到现在,翅膀这一符号做何含义,是救赎还是逃逸,由这两件作品引发了无数的追问。
我们再以“ 棕榈叶 ”为例,零七年在法国大皇宫中举办的基弗个展有一件作品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棕榈的礼拜日》,这个作品由三十三幅综合材料大画组成,几乎满满的铺满了一整面墙,虽为一整幅作品,但每幅都可以独立成一个章节。将乳胶与黑色和棕红色的泥土混合在一起,还有被石膏涂成白色的棕榈叶及根须。展厅中央还横放着一颗18米长的棕榈树,泥土沾满了这棵树的根须。“棕榈礼拜日”正式这件作品的名字,引自基督教的一个节日,即复活节的星期天,即纪念众人将衣服与棕榈叶铺在路上为了迎接耶稣基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的日子。在《圣经》中有三章福音都有记载“荣入圣城”这一事件。众人为迎接耶稣进城欢愉,却只有耶稣知道自己走向的是十字架,与大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基督内心的悲怆便成了这件作品的精神文化背景。棕榈叶便代表着苦难与光荣的共生。有些与众不同的是在一般描绘这个场景时棕榈叶都被处理成绿色,但在基弗的作品中却是白色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形式需要”而被他处理成这样,而是来自另一个文本中的形象,这些棕榈叶描绘着基弗所喜爱的奥地利女诗人巴赫曼的作品《逃亡的歌》中的景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棕榈叶在雪中摧残”。而在展厅中央横躺着的棕榈树则可以替换为“僵硬躺着的城市”。基弗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给我们他的想法,基弗酷爱文学和诗歌,他将这两类不同的文本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便给我们呈现出了“横躺着的棕榈树”和“白色的棕榈叶”这两个丰富内涵的象征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学正是基弗艺术中获得内容与形式的灵感源泉,因此,基弗艺术中一大重要特征便是图像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难以表述的魅力。
在一九八一年左右,基弗利用麦秸的介入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多命名为“玛格丽特”。同期,基弗作品标题也频繁用起了另一个名字“苏拉密斯”,这些作品的背后图像更加多变。这两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基弗所喜爱的诗人保罗·策兰最负盛名的诗歌《死亡赋格》,这首诗歌背负了整个德国沉重的过去。在《死亡赋格》中所写苏拉密斯灰色的头发,其中灰色的用词并不是“gray”,而是用了“as-hen”源自于“ash”这个单词,这个用词肯定是经过了苦心经营的,它所暗指的是苏拉密斯悲惨的宿命。诗歌中把死亡奏的美妙些,把琴拉得更暗些,是对德国历史的一个隐喻,令人讽刺的是在许多纳粹集中营里,一批批即将赴死和被迫为自己挖掘坟墓的人却被要求唱着怀旧的歌。基弗利用他的作品将人们引向策兰的诗歌,同时也引向了德国那段沉重的历史,尽管这段往事是他们最不愿去回忆的。
基弗的艺术与众不同,他被文学所滋养,就像水对于鱼,氧气对于人一样不可或缺。对于一名伟大的合格艺术家来说说,有一个强大、复杂而又有变化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基弗的表达方式十分晦涩,这也是对观众提出的一定文学涵养的要求,或许这也与德国国民的文化根源,民族个性有关。但我们分析到这里发现他并不只是简单的借鉴文学中的符号,而是将文学作为自己的精神养料,值得我们肯定的一点就是基弗对于在创作中提炼图像符号这一方式对后世的艺术家有着极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J].外国文学评论,2010(05).
[2] 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J].国际新闻界,2013(0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