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福利院儿童服务工作现状研究
——以马鞍山市H儿童福利院为例
文/孙雯君
摘 要:传统福利工作理念对儿童福利院的研究重在满足儿童基本物质需求并提高儿童生活能力,忽视挖掘儿童个人潜能和提高儿童抗逆力,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基于优势视角理论,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发现马鞍山市H儿童福利院服务工作存在儿童支持网络不完善、儿童抗逆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积极完善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合理增加儿童权利、增强儿童抗逆力、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策略,为新形势下的H儿童福利院儿童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优势视角;儿童福利院;儿童服务工作
1 优势视角理论概述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
优势视角理论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它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倾听案主的话语,使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
2 马鞍山市H儿童福利院现状简述
马鞍山市H 儿童福利院隶属于马鞍山市福利中心,社会认同度较高,福利院许多项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当地的福利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H儿童福利院主要涉及到的功能区有以下几种:1、家庭模式养育区(阳光村);2、婴幼儿生活区及康复中心;3、医疗保健区;4、生活服务区; 5、儿童活动区;6、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目前H儿童福利院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物质服务方面:儿童福利院分为小、中、大三个班,每班约有7名儿童,都配有一名保育员进行24小时照顾,同时配有2-3名行政人员,定期评估孩子需求情况;一周餐食种类多样,早晚有营养加餐;2、安全方面:院内装有安全门,进出需刷卡,一是防止儿童乱跑以致危险,二是防止外来人员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3、精神服务方面:保育员每日与儿童沟通,提高儿童语言和表达能力,行政人员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情绪疏导,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4、机体康复服务方面:院内开设儿童康复室,针对唐氏综合症和轻度脑瘫群体进行肢体康复,目的是提高儿童活动能力、增强儿童自理能力。
3 优势视角下儿童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3.1 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完善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经调查,发现H儿童福利院的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主体包括以下内容: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友缘关系、阳光村(通过向社会招募父母志愿者,照顾情况较好的孩子,并形成一种模拟的亲缘关系)、社会爱心人士、特殊学校。
其中儿童福利院、阳光村与友缘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必要的支持,对儿童渴望家庭生活的愿望有一定的把握,也帮助儿童提升了社交能力,为其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工作人员在为儿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儿童衣食的保障和安全的保护,缺乏情感交流的意愿和时间。而在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支持中,其意愿和行为虽值得肯定,但是捐赠来源显得较为单一,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社会亲和度较低,不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特殊学校作为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仅为院内儿童提供智力上的支持,缺乏情感上的关怀,仅帮助儿童了解社会、提高技能,并非全方面发展的特殊学校,功能性不足,在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工作中稍显被动。另外,社会组织与H儿童福利院合作较少,同时这种合作是被动、单一的,也并未建构起系统的援助网络,这对完善儿童支持网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3.2 儿童抗逆力培养不足
抗逆力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彭华民认为应时刻关注儿童的个体因素、机构因素、学校因素等,从中把握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有效促进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H儿童福利院中班有一名先天耳聋并患有轻度脑瘫的女孩庆庆,庆庆刚开始对我保持距离,一段时间后,每日拽着我“寻宝”,经常跑去工作人员的房间偷偷翻出一些保育员的零食或药品与我分享,但总会被保育员发现并训斥。每天的两点半保育员会喂孩子们鲜榨果汁,庆庆的争夺意识比较明显,经常抢别的孩子的果汁然后一口气喝完,保育员都是进行了强烈的制止。此案例可以说明,保育员虽对庆庆抱有较多耐心,但对庆庆的行为表示不满,而且缺乏采用专业手段帮助庆庆的意识和客观看待问题的眼光,难以对庆庆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缺乏对儿童抗逆力的探究。
3.3 儿童工作专业水平较低
通过与保育员、医务人员展开的访谈,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对优势视角理论并不了解,仅局限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通常以“可怜”“完了”等词来表达对残障儿童的感受,整体上仍遵从陈旧的服务观念,认为智障儿童没有自己的认知能力,没有潜能挖掘的必要,是需要被“一生照顾”的弱势者。张琴指出“传统问题视角难以将人们的问题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过度强调个人的行为矫正,忽略辅导对象自有的优势资源和支持力量,导致辅导对象缺乏改进的动力和信心”。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一件急需落实的工作,如何转变并提高,这就需要定期专业的学习与培训。
据院长描述,每年院内会组织几次培训活动,但大多针对行政工作者,每次派遣人员均为1-2名,时间约为2-3天,由此可见,培训机会较少,学习时间较短,覆盖面积较小,培训效果不得而知,因此儿童工作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4 儿童赋权能力亟需加强
赋权理论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取资源和权利为主,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在H儿童福利院实际工作中,同理心不足对建立平等关系和展开赋权工作常常造成不利影响。
H儿童福利院小班有一名轻度唐氏患者敏敏,其语言能力较好,生活能够自理,正在上特殊学校。一次她在活动室玩耍,忽然两腿绷直撇叉,动作自如,一旁看护的人员对敏敏这项技能感到十分惊讶,紧接着敏敏又进行了多次撇叉,身体的柔韧度似乎与生俱来,工作人员对敏敏进行了口头表扬,但并无其他动作。此处理办法也反映在许多相似案例中,这表明工作人员对儿童的潜能挖掘不足,不善于通过专业手段赋予儿童权利,增加儿童自我认同感。
4 对策与思考
4.1 加快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针对前文社会支持网络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工作人员:按需提高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使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增强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解决儿童在成长中的困惑,提高儿童对H儿童福利院的归属感和认可度;2、对于社会爱心人士:增加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并完善各大信息平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提高H儿童福利院在本市的知名度与被认可度,并根据儿童需求定制服务,实现良好的需求契合度;3、对于特殊学校:学校与儿童福利院应保持合作关系,以周为单位,两者在儿童学习生活方面展开对话,并向对方提出要求,对儿童每阶段的心理、情绪、智力等进行测量和反馈,准确把握儿童在校期间的需求与变化;4、对于政府:政府部门在福利政策执行过程应扮演中介的角色,将H儿童福利院与社会机构链接起来,减少繁琐的服务提供程序,使得服务更加快捷有效的呈现在儿童面前。
4.2 增强儿童抗逆力
在实际案例中,用抗逆力中的“常规”方式代替“非常规”方式,挖掘儿童的内在潜能,提升抗逆力,这是优势视角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文所介绍的庆庆一事为例,危险因素包括庆庆争强好胜不愿受束的性格、与生俱来的疾病、其他儿童的排挤等,而保护因素包括保育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庆庆坚强的性格、福利院与社会的支持等。危险因素虽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这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与保护因素相对,能够被保护因素抑制和化解本身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提供儿童福利服务时,应用保护因素对抗危险因素,弱化危险因素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强化保护因素的正面形象,在无形中提高儿童的个人素质,使其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而对于抗逆力中的外部支持因素来说包括工作人员的支持、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关心等,内在优势因素包括庆庆好强的性格、灵活多变的情绪、对保育员较为温顺的态度,效能因素包括四肢灵活、记忆力较强、聪明好学的能力等。对于福利院儿童,应将劣势转优势,重点突出儿童的优点,并向其不断强调,深化该优势在儿童心中的形象,从而促进儿童成长。
4.3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根据H儿童福利院的现实情况,可见提高素养应先提高自身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加以政府提供有益的培训机会,综合学习将大有裨益。
首先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对行政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展开定期培训,将“被动”变“主动”,“忽视”变“重视”,在学习中鼓励工作人员提高学习自主性,并定期进行考核,检测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果,提高工作人员有关优势视角理论的专业素养,并予以相关案例进行实践学习。其次,由社会工作者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帮助每位工作者坦露对儿童和福利工作的看法,加强工作者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对优势视角理论产生共鸣,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最后,工作人员通过定期举办小组会议,讨论每个儿童目前的成长状况和个人需求,增加儿童成长实时记录和量化分析,从而规范儿童服务工作。
4.4 合理增加儿童权利
传统儿童福利院致力于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孩子潜在的能力和应有的权利,访谈记录表明,院内保育员通常认为智障儿童因智力原因,不适合独立生存,需要终身照顾,这种想法直接否定了智障儿童的价值,并间接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
保育员的“惯性思维”与问题视角相符合,他们以主观看法支配自己的服务工作,因此,赋予儿童权利的第一步需要改变工作人员的惯性思维,转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将“无能”变为“有能”,避免偏见给儿童带来的伤害。赋予权利的第二步需要思考如何挖掘潜能。潜能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观察与刺激,在与福利院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善于观察儿童的行为举止,从中了解到儿童可能拥有的天赋,并施加相关的压力(比如言语夸奖、反复鼓励)予以刺激,进而发掘儿童的潜能,并培养相应能力促进其机体更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欢.城市肢体残疾人婚恋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 李奏宇.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 冯元,彭华民.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向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的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2014(05).
[4] 张琴,何凡,曹瑛.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对儿童福利院辅助介入模式分析——以SY市某儿童福利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简介:孙雯君(1995-),女,安徽马鞍山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困境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