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休闲生活不良现象调查与对策浅析——以南京市江宁大学城为例 文/孙艺超
摘 要:以移动手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给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因此,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需要界定新媒体与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相关概念,阐明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的不良现象,包括对休闲生活的认知不正确、休闲活动能力较缺乏、休闲内容依赖于网络、休闲活动层次偏低,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有社会休闲生活价值观念偏差、大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家庭忽视大学生休闲能力的培养、大众传媒一定程度的误导、学校休闲教育相对滞后等,提出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合理规划休闲时间、发挥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休闲能力、整合社会休闲资源、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将休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等具体措施,建立健康的休闲生活模式。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休闲生活;不良现象;解决对策1 新媒体与大学生休闲生活相关概念
1.1 新媒体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
1.1.1 新媒体的含义
媒体,就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的四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而新媒体则是与传统媒体相区分的“第五媒体”。新媒体与旧媒体是相对的,新媒体衬托了旧媒体,新媒体的“新”体现获德信息的时间较短、技术提高和概念创新上。简单的时间上、科技上的创新更合适被叫做改善,而概念上的创新才可被叫做革新,概念是定义新媒体的关键词。所以,新媒体使产品和技术相结合,它是任何以网络新技术作为基点,运用各式各样的当代传播方式包括数字、移动及网络科技等,传播音频、数据、图像的网络媒体。
1.1.2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具有与“旧”媒体共同的一些特点,但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性,即可融性、及时性和两面性。
可融性。新媒体提供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不付费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得传播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促使了大众传播的小众化发展,加之我们手持的现代通讯工具愈来愈发达,功能愈来愈齐全和完备使得受众的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并且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工具的相结合,可以说智能化的发展针对于各个群体都能对点击破,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的空隙当中去。因而,新媒体与日常生活的相结合可谓是水到渠成。
即时性。所谓“即时性”其实可分为两面而言,其一为新媒体讯息的即时性,其二为新媒体形式和工具更新换代的即时性。新媒体自身本就具备有极强的高科技含量,加上其受众群体广泛,涉及内容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受众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操控群体的主意人为,两者的结合便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体更新换代。
两面性。凡事皆有两面,其实这是老生常谈了,新媒体同样也难辞其咎。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新媒体的两面性似乎表现的甚为明显,尤其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之上。新媒体既能够很巧妙地运用各类零散的时间介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信息和娱乐的更新变换速度同样惊人,并且智能化的程度似乎无穷无尽,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这些有点也会很容易使我们对它产生依赖,甚至沉迷。
1.1.3 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简单来说,带有网络功能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其中电脑和手机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之中又包括四种具体类型,即展示自我类、发表言论类、人际交往类、音频分享类。展示自我类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发表言论一项中包括一些论坛和贴吧等;人际交往类包含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例如QQ、微信等;内容分享类包括一些视频网站,例如优酷及爱奇艺等。
1.2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休闲生活
休闲是人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所处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从休闲的定义当中可以推导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概念,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指大学生在做完所有跟学业有关的事情并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后,在空闲的时间里,自由参与的所有活动的总和。总体来说,休闲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含有减轻学习负担、扩大人际交往、提高身体素质等意义。
2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不良现象与分析
为了深入地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南京市江宁大学城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休闲生活现状为主题,选取了南京市江宁大学城的2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了增加调查的广度和信度,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出生地,主要包括出生来自农村和城市。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85份,回收率为92.5%。在调查后,对大学生休闲生活不良现象进行了剖析,得出如下结论:
当前,各种网络产品热销于大学生群体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其休闲生活的重要载体,据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认为休闲生活就是依靠手机或网络媒体进行娱乐或消磨时光并且没有认识到休闲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证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休闲生活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大多将休闲生活等同于上网、打游戏、网购等娱乐行为,此外大学生们对如何规划休闲生活也没有明确的想法,有些大学生甚至占用学习或其他时间来进行休闲,这些对休闲生活不正确的理解及规划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偏差。
2.1 安排休闲生活的能力较低
大学生休闲生活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休闲规划意识薄弱,不能合理的使用休闲时间,从而导致珍贵的休闲时间就在无所事事及使用手机和网络中度过。第二,休闲方式单一,当今大学生的休闲活动集中于使用新媒体看视频、聊天、玩游戏等,不去拓展休闲生活的内容,例如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发展兴趣爱好等。第三,选择休闲活动的能力较低,不了解何种休闲生活切合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休闲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能很好的分辨出什么是发展型的休闲活动。
2.2 休闲内容依赖于网络
休闲生活的内容主要分为发展型和消遣型两大类,这两种类型的休闲活动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各有作用,二者协调良好会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但当前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却主要单一的倾向于娱乐消遣。
此外,通过调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休闲生活的状况,发现低年级的大学生,如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上网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娱乐,用于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占到了百分之五十;而高年级的学生上网主要倾向于获取信息以及学习。
2.3 休闲活动层次偏低
美国著名学者纳希提出了六层次休闲理论,并且层次越高,休闲活动就约具有发展性。当今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三到第六层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5%的学生人文自己的休闲生活处于第三层次,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第四层次,第五层次和第六层次则分别占15%和5%。从以上数据可知大学生休闲层次总体偏低,从访谈中了解到这个结果是由于休闲意识淡薄、休闲技能缺乏等原因造成的。3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不良现象原因剖析3.1 大学生休闲生活中辨别能力差
大学生休闲生活分辨力低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媒体分辨力低,二是对休闲生活这一概念的辨别存在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稳定,思想和行为不完全成熟,分辨能力低,没有独立理性的思考。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电脑及手机这样的新媒体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使信息无论何时何地的覆盖全球。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新型媒体不断升级,满足了人们各种需求,尤其是娱乐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进行休闲娱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大学生的缺乏辨别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走上“从众”的道路并被这种风气所感染,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新媒体进行休闲,甚至在休闲时间之外也开始长时间的使用新媒体设备,例如使用电脑玩游戏,使用手机与他人聊天等。这一现象不仅使学生们荒废学业,沉迷娱乐,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大批学生成为“低头族”、“眼镜族”。
3.2 大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
现如今,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控力,大学生学业及生活压力小,缺少忧患意识,从众性强,这些因素阻碍了大学生自制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很少认真想过如何有效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课,写作业以外的时间大部分被用来打游戏、看电影、逛街,有些学生则表示会参加学校活动,也会去图书馆学习,但总是坚持不下来,缺少良好的自制力。此外,大学生易被新鲜事物引诱,而新媒体恰好就是可供其很好的进行娱乐的新事物,这更加导致缺乏自控力的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网络。
3.3 社会风气一定程度的误导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对休闲不是很重视,大家更关注如何学习,怎样工作,如何取得成就,如何实现自我。此外,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使得休闲生活附带了一定的功利性,人们忙于追求功利从而忽视了休闲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社会中这些观念上的偏差和社会坏境的误导,人们更加重视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对于人的休闲能力和休闲方式则不予重视。这些对于大学生的休闲理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3.4 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正确
就目前来看,高校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引导还是相对滞后的。虽说有部分学校开设了这方面的选修课,但大部分都只是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够系统规范,教学方式比较死板,重视理论多于实践,而且这些选修课的选课率较低,对于大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此外,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家庭结构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长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是六零或者七零后,他们大多勤勤恳恳,坚守传统美德,但思想还是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对休闲的认识会有偏差,难以对子女的休闲生活给予正确引导。因此,大学生难免也会对休闲形成错误的认识,把休闲生活等同于娱乐,认为休闲对个人的发展是不重要的。此外,一些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把孩子的教育包括休闲教育都全部交给了学校,忽视了家庭对孩子休闲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多数学生难以对休闲时间进行合理运用。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健康休闲生活的策略针对于新媒体带来的时代特色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深切相融,如何进行校园休闲文化建设成为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焦点途径之一。如若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正确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那必定是多方联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媒体辨别意识
休闲严格来说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是进行健康积极的休闲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休闲就是一种贪图享乐,包括各式各样的消遣娱乐活动、通过手机等新媒体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认为这是一种不用学习的“常识”。这种理解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以至于百分之七十的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仅有手机做伴,“低头族”比比皆是。因此,大学生应加快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从而使其在休闲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发展。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媒体辨别意识,例如开展网络安全宣讲会,加大网络监管等,使大学生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在休闲生活中合理健康的使用网络,受益于网络
4.2 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合理规划休闲时间
据有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安排休闲生活,每到周末假或期,许多大学生都会通宵上网打游戏、聊天,白天则蒙头大睡,长此以往,不仅学习成绩急速下滑,人际关系日渐疏离,而且身体健康状况也越发堪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一下亮点:其一是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的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对于什么是休闲,如何进行休闲生活不重视;其二是大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因此加强自律意识、合理规划休闲时间是当前大学生休闲生活中的当务之急。例如倡导大学生制定休闲时间表,规划好每一天的休闲时间;开展关于休闲时间安排的讲座;开展一些远离网络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等。
4.3 整合社会休闲环境资源,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反映沉迷与网络休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休闲生活方面资源掌握较少,休闲设施不齐全。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休闲资源可以有效避免其休闲活动网络化的现象。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策略,加大适用于大学生的休闲设施的投入,免费为大学生开办休闲技能讲座,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例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当中,使其休闲生活的需求在校内外都得到满足。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内容既有好的方面,包括健身、读书、参与社会活动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部分学生对休闲生活的理解不正确,休闲生活网络化,休闲技能偏低等。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使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适时适度的介入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在校园中普及健康、积极的休闲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从而养成健康休闲的良好习惯。
4.4 将休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休闲教育课程规划,这导致了休闲教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根据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建立其一套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休闲教育体系。
此外,一味地强求提升与改变,效果自然差强人意。在意识有所改进,氛围有所改善的同时,更应该同步跟进积极的措施。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学生对于新媒体工具的注意力,为他们提供一段无新媒体工具的闲暇时间。并且活动形式不仅需要多样化,活动主题同样应该做到多元化。5 结语新媒体作为一种科技孕育出来的新事物,具有新、奇、潮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了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需求,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的出现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究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与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对策,帮助大学生出休闲误区,树立科学健康的休闲理念,在休闲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1] 张琴.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2] 马少钦.高职生休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机,2007(09).
[3] 范俊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4] 刘吉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休闲教育途径探索[J].读书文摘,2014(14).
[5] 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1).
[6] 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03).
[7] 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03).
[8] 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9]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5).
[10] 于光远,马惠娣.休闲与文化——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二[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11] 赵陈,卫莉.对休闲文化的解构与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2] 周志火.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休闲观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13] 杨倩.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孙艺超(1994-),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区工作与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