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
孙丹
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周期为就业带来不少挑战,随着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结构性矛盾,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在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以及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就业困难似乎成为常态化,“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情况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一直在收紧金融环境以防控金融风险,因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随着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触及了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利益,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如从2018年7月6日开始美国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中国也对此作出反击,对美国大豆、其他农产品和汽车征收25%的进口关税,这使得进出口企业受到直接冲击,企业对贸易摩擦的担忧,采取相应防御措施,缩减招聘岗位和数量,根据“就业难度指数=毕业生数量/企业岗位需求数量”的公式来看,岗位需求数量的缩减,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持续降低,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中国经济所处周期带来的冲击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相互叠加,增加了高校金融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挑战。而多年来,高校经管类专业在升学报考过程中是热门,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逐年走高,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与择业时面临的挑战,增加了毕业生的压力和焦虑。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不平衡,二胎开放等国家政策,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局限仍然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商学院为例,女生比例占到76%,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多重压力。
2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2.1 各专业就业状况不均衡
在经管类学院的各类专业中,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等专业,学生升学意向和比例较高,带动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受“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出现对 “外语+管理+经济”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这带动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稳中有升。受美国等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影响,双边贸易摩擦,一些针对这些国家开展出口业务的公司和部门,就业岗位受到冲击,使得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岗位流失,就业状况相对差一点。
2.2 男女生就业不均衡
从社会需求的总体来看,毕业生中男生普遍好就业,而女生就业压力逐渐上升。经管类学院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因而在就业促进工作中,需要侧重对女大学生的帮扶力度,更有针对性的开拓就业市场。
2.3 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对未来择业目标缺少明晰规划的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宣讲会时容易盲目跟风、扎堆向知名企业和热门岗位投递简历,而不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个人能力是否与这些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一致。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地点和薪资待遇,忽略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长远目标,只向往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的中西部地区的岗位需求关注不足。
2.4 学生求职地域需求与学校就业资源不匹配
随着学校外省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除除经济发达地区外,不少学生想回家乡就职,以城市威海为例,地理位置在山东省最东端,学校所能提供的就业信息主要围绕着威海及周边城市和地区,大部分学生却不考虑在威海的就业机会,对本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大,很多单位的校园招聘时间在秋季进行,而我校学生在大四的秋季学期依然有课程安排,无法常驻求职城市竞聘工作岗位,导致一部分学生贻误了就业时机。
2.5 毕业生中“考研二战”的比例偏高
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中国内升学意愿的约有30%,而经管类研究生考试难度较高,考研成功比例约有10%,初次考研失败后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暂缓就业,专心准备“考研二战”。原因分析如下:经管类学院毕业生都是入学的高分段学生,他们考研失利往往并不是他们考取的成绩很低,而是他们选择的院校往往都是热门院校,竞争非常激励,经历第一年的失利后,他们往往更加理性的选择与准备,自我感觉把握性更大;同时,本科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家长也希望学生提升学历,意图避开本科就业竞争阶段,因而家长的支持、就业环境的压力,都造成毕业生继续考研的动力和外在要求。
3 汇聚多方力量提升就业效果的举措
3.1 坚持贯彻以就业为主导,总体部署,系统规划毕业生工作
为了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学校和学院对毕业生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建立毕业生工作学生委员会等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设立就业促进、升学促进、学生党建、心理健康、助困育人、文化建设六个小组,有针对性的全面开展工作,研究制定毕业季月度工作计划,在就业信息发布、求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员联系班级、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帮扶、毕业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3.2 建立并完善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围绕着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分年级分阶段开展学涯、职涯及创业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写给四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引导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进行学涯和职涯启蒙;大二、大三年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主题班会等开展就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就业礼仪、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训练等具有实用性的技能培训。
3.3 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对不同就业意向群体分类指导帮扶
通过调研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和经验参考,依托毕业生工作学生委员会中就业促进小组,建立求职群、考公群、国内升学群、国外升学群等网络群,进行信息收集和精准投放,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服务。
开展就业心理沙龙和讲座等活动,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进行防范传销组织等各类求职陷阱的讲座,保障毕业生求职安全。
针对“双困”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信息渠道匮乏、就业压力大、心理敏感脆弱的实际情况,通过招聘信息定向推荐、实时就业指导、求职心理状态监测、就业状态跟进、求职困难排解、召开就业座谈会、压力和情绪管理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双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常年开展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专项援助资金,发放求职补贴。
3.4 开展“感恩•成长”系列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
以毕业生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制作毕业生视频和微电影的形式,引发其对母校的感恩、留恋、回报之情,对未来的期望、畅想之心,营造和谐理性的毕业氛围,引导毕业生感恩母校、心怀愿景。通过新媒体推送、海报展示等形式,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事迹和风采进行宣传,塑造毕业生良好精神风貌,传承优秀毕业生引领作用,激励毕业生走出校园后也立志成为学识品德俱佳的“谦谦君子”,努力追求更美好的自己。(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