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到诗歌
张金莉
有同学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会认为陶渊明是一个“面对污浊的社会,辞官归隐,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美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因为从这些诗作中,他确实看不到陶渊明的困苦,只有闲适悠然的生活。有这样理解的同学,不仅是不懂陶渊明,还不懂诗,或是说不懂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特点。
诗人写自己的生活,是基于他的主观情感的,他对自己生活的某一方面满意或不满意,可能与他人的看法大相径庭。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摇曳着满纸的风雅之意,“何陋之有” ?从陶渊明的作品来看,他是很满意于自己归隐的生活的,这个满意是他与之前“迷途”之际的“口腹自役”的生命困境相比较而来的。他的心灵宁静了,不再“皇皇欲何之”,所以他眼中的田园生活是可爱的,笔下的也尽是闲静。我们看他的诗,看出来的应该是他的情绪,而不是他的物质生活状况。
而且,诗人写的生活,也不会尽是他现实生活的物理样貌。诗蕴藏于生活中,但芜杂的生活经常将诗意稀释、遮掩、抵消。好的摄影师能用镜头把平常的景物变成精彩的图画,诗人也如此,他能敏感地看到诗,把它们从杂乱中提取出来,表现出来。诗里的生活,是诗人造出来的诗的世界。
具体来说,诗人首先需要对生活进行剪裁,或者说是过滤。正如摄影师在拍摄时往往让背景简化,如果背景比较杂乱就需要虚化,以突出主体,让画面更有美感,诗人也需要让诗境纯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个空阔的背景,让诗人与敬亭山凸显在画面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个多么苍茫辽远的背景,这样简化了的画面就有力地突出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主体。
诗人还需要精简表现对象,使之简洁,以求鲜明。 “诗家清景在新春”,世人见到的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光秃秃的枝干,融雪的泥水,而诗人却只提取了“绿柳才黄半未匀”这一个特写镜头,就把早春的清新可喜表现出来了。倘若真将所见一一写出,恐怕“清景”就不复能为人感知了。
诗人还滤掉了与诗意无关的事物。蓑笠翁为什么要在一片荒寒下垂钓?是迫于生计?逸兴?习惯?病态?这些都被诗人的画笔简化掉了,这幅画面的诗意在于天地之广远与人物形象之微渺之间的对比,在于外在的苦难与内在的坚定之间的对抗。诗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物质的、实用的内容就太切近生活,无论如何,诗总是与“远方”联系在一起,超越了“眼前的苟且”。这种超越,就是首先要淡化生活中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和表达。这并不是说诗人不需要物质,而是他们不会看重物质方面的需求,至少,他们写诗时是超越了实用的考量的。
有些人会说“苦难出诗人”,不错的,但这个苦难和生活的日常烦杂是不甚相干的。难以想象会有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的诗人,物质匮乏的诗人很多,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有榆柳有桃李,有菊花有青松,有鸡鸣狗吠,但是极少有对生计的忧苦,杜甫也是如此,一生的困顿没能束缚他的忧国忧民的心灵,没能消磨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正因为把物质层面的内容推到了视线之外,生活的鸡毛蒜皮琐琐屑屑都淡成了若有若无的背景,诗才会展现在眼前。
诗人的笔下当然不会没有困苦烦忧。但诗人的苦难往往是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无法实现,如同杜甫难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还有很多诗人的苦难来自对人生的悲剧性的认识。陶渊明写《饮酒 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寂寥荒凉的环境由飞过无行踪的翔鸟引向了浩渺的宇宙,引向了生命的思考,比起时光流逝的无奈、“素抱”不能实现的遗憾,生活的困顿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我们再看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月下独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总是把目光投向世俗名利之外,关注着生命意义、人生价值。
那么,生活中的丑陋、芜杂、一地鸡毛的苟且,是不是不能入诗呢?如果只是自己的烦恼,就难以写成诗,但如果这烦恼和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探究联系起来,就可以引发别人的共鸣,给人悠长的回味,就有了诗意。爱情之所以常写常新,就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具有诗意的,爱情能激发人的生命热情,发现人生中的美,而爱情的幻灭又是最真切的人生悲苦的体味。离别、思念、孤独,莫不如此,《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名著,就是因为这烦恼是爱情,是孤独,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表现了人类的共通的情绪。
诗源于生活,那么为什么有些生活成了诗有些就缺乏诗意呢?我们出去旅游,看见青山绿水,心里喜欢,这就是诗意,但是你在想着我花了多少钱买门票,看了几个景点,值不值,诗意就没有了。看到一棵树,欣赏它的遒劲的枝干,浓茂的树阴,感叹它经历了久远的岁月,这就是诗意,而想着这棵树该值多少钱能烧几把火,就没有诗意了。诗是美学的范畴,视觉、味觉、嗅觉、触觉都有美感,但美是非物质性的,不能用它来饱腹、御寒。现在大家见到美食都喜欢拍照分享,有种把日子过得精致的美感,但被夹了几筷子形状不完整显得狼藉了的盘面,就不方便拍照,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欣赏的对象而是实用的东西了。
当然,诗意是有高下之分的。你吃到好吃的樱桃,沉醉于这样的鲜艳的色泽、圆润的形态、酸甜的滋味,你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就是诗意,优秀的作者会把它写出来,就是诗。只是这样的诗意比较单薄浅淡一些;在成都时,老乡送给杜甫一篮子樱桃,杜甫很高兴,欣赏樱桃的时候他回想起在朝廷的时候皇帝赏赐过樱桃,于是享受美味美色的同时,又有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这诗意就浓郁了,就深沉了。所以诗意处处可有,给人不寻常的感受的诗意才更值得称道。
美好的诗意需要妙笔表达。我们都有过“被震撼到了”的经历,但高明的诗人会把这震撼变成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语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气势,“铁骑无声望似水”的严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绮幻……相信类似的场面大家都曾见过,却只能成为个人的记忆,难以言传;诗人却让人人心中皆有的场面活在纸笔间,书页里,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诗人也会用传神的描述将其变成电影中的经典镜头,无限情味,如在眼前。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生活小细节,聪敏活泼又带有羞怯的少女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 因为表达的含蓄、耐人寻味,诗意就浓厚了。读诗,要体味诗句的妙处,要有“代入感”,这就真正开始文艺鉴赏了。
好诗,也包括其他富有诗意的好小说好散文,给我们示范着生活中最美的场景,引导我们去追寻生命中最美的诗意。学会欣赏诗,也就打开了美的大门。(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