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型青花瓷的外销艺术特征
文/沈塔,刘亚全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高峰,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又作为外销瓷远销亚、欧、美等地,不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渠道,更为东西方架起了一座文化艺术桥梁。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三方因素来分析阐述,以此论证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的外销艺术特征。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疆土广阔,文化丰富的大时代,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元代至正型青花瓷就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稀少而精巧,珍贵且特殊,并且大量销往伊朗、土耳其、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阿曼等伊斯兰国家,在红海地区甚至非洲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碎片,在日本、英国、美国的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中也藏有元代至正型青花瓷。它的外销,极大的推动了世界陶瓷的繁荣与进步,对内、对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互动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它的发展,离不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工艺技术等三方面因素。
1 政治经济因素
在政治上,元代蒙古统治者好战,想用武力降服附近国家。在13世纪的半个多世纪里,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征服了欧亚各国民族,建立了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使中西交通往来之繁荣远超前代。
在经济上,元代对外贸易采取积极支持与鼓励政策,和元代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及地区,由原来宋代的五六十个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个。政府为了赚取银元,将品相好的至正型青花瓷用于外销通商,使陶瓷外销数量大增,达到了极盛时期。
此外,元政府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占领江南之后,很快就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管理瓷器的生产。外销陶瓷为了满足对外贸易需求,即扩大了生产规模,绘画烧造等技艺有了新的成就,陶瓷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 文化艺术因素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虽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但也可说是中西亚文化融合的结晶。因为元王朝为了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不仅使用进口青花原料,还按照伊斯兰的审美观念,吸取伊斯兰文化因素,采用伊斯兰造型、装饰及图案进行生产。
在造型上,多为丰硕的大盘、大碗、大瓶、大罐等分量较重的陶瓷器型,浑厚而朴实,端庄且雅致,在国内基本不可见,它与伊斯兰民族生活习俗、起居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比如口径多在45厘米以上大盘,就是为了满足伊斯兰人民席地围坐吃手抓饭的习俗而外销特制的造型。
在装饰和图案上,具有相当浓厚的伊斯兰式装饰特色,基本都带有中亚细密的风格特征。即在装饰布局上繁华缛丽、画面丰满;装饰纹样以多层装饰带为主,多达五六层甚至八九层,密不透风,但有条不紊、密而不乱;装饰图案大多是与波斯地区陶器相一致的带有异域色彩的几何纹和植物纹,纹饰丰富细腻,花纹精致讲究,图案十分精美。
3 制瓷技艺因素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是中国历代陶瓷中罕见的气魄雄伟的高质量精品,它的烧制成功,是在继承了前朝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强大的国家力量使生产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制瓷工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首先在工艺技术方面,元代制瓷工匠技艺高超,在继承过去艺术成果之后,发挥了一定的聪明智慧,并很好地发扬光大,在硕大的外销瓷胎体上用很原始的工具或划、或雕刻、或镂空、或粘贴和模印,刀法有力而娴熟;绘画技艺更是自如严谨,笔意端匀,线条极为流畅。
在烧造和用料方面,为了满足外销青花纹饰多层次不留地的密集装饰艺术风格,需对青花料的性能加以改变,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料,并通过一系列的提炼与改造,才能使青花料服从外销艺术风格,加以使用。
综上所述,元代至正型青花外销瓷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陶瓷产品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它是古代中国与他国人民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同时我们看出,一件产品的成功外销,离不开国家政治的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生产力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陶瓷市场趋于成熟并且竞争激烈。陶瓷外销厂商想要立足,就需要结合外销地的文化艺术,日益革新自己的产品,积极的创新,不能墨守陈规,努力设计与开发适合外销产地需求的陶瓷外销精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外销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为例”成果之一(编号:YS162041)。
(作者单位: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