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与马克思的物化思想
朱海巍
庄子的物化思想是对于人心性迷惑,丧失而且不能体会“道”,从而提出的思想,关于物化的解释有万物不断轮转变化的意思。意思也就是事物不断的再生和转化形式,并且是“道”以物化的形式存在于世界的流转变化中,还有一种解释为“万物一体”,整合诸多对庄子“物化”的解释,我对这一思想的解读就是:万物之间是“道”的一体流变,是“通天下一气”,当人和物合一时,通过“心斋”“坐忘”达到虚静时,就能对物进行全身心的体悟和了解,都物得到全面和客观的把握,从而可以对物自由的进行支配,通过这些方式达到“物我合一”,从而更进一步体悟“道”,体悟万物以一气之体的,表于不同形并为之转化和相生,更可以说是“以不通形相禅”,体悟这“道”中的“一体流变”,这就是物化的内核和基础,流变是万物表现于形不同而再生。这被称为“变”,变仅仅是形态在发生变化,实质上诸多形态下本质都源于同一,所以是“流变”,万物就是在变化中轮转更迭,生死存续,这些使得万物不断再造而保持常有。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认为宇宙的本体依然是“道”,道没有形状但却是万物的得以产生的根本,它是宇宙得以存在的根本的原因,但庄子由提出“气”增强自己理论的现实性,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庄子利用“通天下一气”将万物的演化具有了现实基础,“气”成为了宇宙的母体,其主题确实是要解释“万物一气”,实则就是通过手段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因为“万物一体”,庄子的物化是要回归体“道”而不是致人心性迷惑。除了这几种思想外,庄子的思想中依然表现出了对与现代社会相似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在这里我们从庄子思想中希冀挖掘出对现代文明,特别是物化现象的批判意义。
庄子的物化思想是基于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维护之上的,在庄子看来自然宇宙都是自然无为的,人的生存既然离不开自然外物,并是从大自然衍生出来的,人就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人的本性自然也具备自然属性,所以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人的状态应该遵循自然的本然状态,而不应该“性动”,可以看出庄子是把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视为人性的丧失,需要人全然的保持虚静的状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否定了人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中对象化的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可以分析总结出事物和宇宙的客观规律,并作出反省,这也是对道的体悟方式,但庄子从他的人性论和无为论出发,也真正将物化现象的弊端揭露了出来,庄子所处时代,儒家提倡仁义道德,以致于礼仪道德等最后被统治阶级利用当做统治的思想工具,禁锢人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和天性。
在西方特别是马克思与庄子对于人性的认识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在物化这一思想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最终要的特点是劳动活动,而庄子则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无为,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是来自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产出越多的产品,劳动者本身却越贫穷,,并且它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他的力量。其次,造成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劳动从人的自由自觉地和创造性的活动蜕变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活动。
再看庄子物化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人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避免人收到物质欲望的戕害,从而减少人的困难和矛盾。而是找到道的本质,解决现世矛盾的根源,找到永恒的真理和大道,它的目的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怀,特别与马克思对异化的描述所体现的人的生存方式所导致的痛苦和矛盾,期望找到合理的方法,求得解决之道,庄子的解决犯法是无为,或者将自己投入到物中去,而不是在物的外部,将它视为获利的目的,通过物我合一,体悟道的真谛,这都是应对人的物化,劳动活动的异化的好方法,也可以逃避物化对人的伤害,有助于人的活动进入自由自觉和恢复创造性的本性,所以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和从根本上也是一种以改善人的生存方式为重点目标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有着深刻的文化批判纬度,但是他仅仅是一种隐形的,在外显的层面上,马克思重点更多的是政治批判,经济批判。(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