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蒙古宫廷音乐传奇》有感
文/苏芊霓
看完《蒙古宫廷音乐传奇》甚是震撼与感动,自身不是蒙古族中的一员虽没有置身其中的深切体会,但作为爱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员着实为蒙古宫廷音乐的抢救与复原的成功感到欣喜和自豪。除了对民族文化复出的浓浓的自豪感外,更多的是对于老师们探索的精神深表敬佩,和他们对于民族文化那种如饥似渴的热情深受感动。
从视频资料中看出,失传已久的蒙古汗廷音乐,从发现、探索到复出无不充满艰辛与激动。蒙古汗廷音乐的残本是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出现的,是一个根丕庙五世云增活佛,把残存的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15 首,交给了文化馆馆长宝音乌力吉。残本里记载了《牧马歌》、《短歌》等用工尺谱记录的 15 首宫廷宴乐歌曲。从此宝音乌力吉就开始寻找证实古乐谱是来自林丹汗宫廷乐曲的证据,终于2009年,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的第二次“查干浩特•林丹汗”学术研讨会上,论证了该曲本为林丹汗宫廷乐曲。
撰写过《蒙古音乐史》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格吉勒图认为,把蒙古宫廷音乐融入现代社会,搬上舞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认为,蒙古宫廷音乐是在阿鲁科尔沁旗发现的,而其境内的察汗浩特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的宫殿所在地,因此,在阿鲁科尔沁旗组建复原蒙古宫廷音乐是落叶归根,文化归乡的象征。
2009 年,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格吉勒图对把蒙古宫廷音乐由理念变成实践,构想组建蒙古汗廷乐队的提出,阿鲁科尔沁旗着手开展蒙古汗廷音乐抢救复原和蒙古汗廷乐队成立的工作。当时的复原工作是很艰辛的从乐器的复制、乐谱的配器、服装的设计、乐队的排练、舞蹈的编排、舞台的布景、演员的筛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也付出了不少心血。终于经过了紧锣密鼓策划和排练,在2010年11月份一场视听盛宴终于在呼和浩特上演了。帷幕拉开了,蒙古宫廷乐队的演员们用嘹亮优美的歌声和娴熟的演技将观众带进了消逝已久的蒙元时代,文艺工作者们用精彩的演出诠释了蒙古宫廷音乐文化,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大元记忆,为观众呈现了一席遥远年代的视听盛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观看演出的专家学者们也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格吉勒图精心策划组织的蒙古宫廷乐队的演出呈现也给了我不少的震撼和激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敖敦格日乐说,“创作者们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来抢救复原《蒙古宫廷音乐》的。”是啊,老师们的对于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他们工作时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
对于蒙古汗廷音乐今后的发展,呼格吉勒图老师说,最终要让这个汗廷乐队走向市场,不仅仅在这个地区演出,还要走向全国,在国际舞台上演唱、演奏。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刻意去迎合市场,而是要向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这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也更期待《蒙古宫廷音乐》的发展,期望在今后的继承、发展、传承中蒙古宫廷音乐走出草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风采。(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