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传承人口述史
文/王汇涓
摘要:针对研究传统音乐文化而言,传承口述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需要融合多学科,至今为止,研究高质量口述史的成果还远远没有达到,不过还有一些值得赞誉的丰硕成果。
从当前来看,在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成果上,并不理想,无论是口述史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是专业科研人员都比较欠缺,若想使凉州贤孝的发展和传承得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必须要重视和加快。
1 凉州贤孝代表性的传承人
在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方面,传承人在其中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口述史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从当前来看,因为每个人的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非常的有限,许多人想要取得更好地效果也非常的艰难。因此,对于研究传统老艺人口述史的速度应该加快,无论是传统凉州贤孝的艺术特征和作品,还是表现形式和发展概况,都应该保留下来,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凉州贤孝[1]。
2017年,甘肃省研究民族音乐的中心,以小组形式到武威市调研,采访了凉州贤孝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传承人,并进行了录像和录音,同时,摄制了各位代表性传承人主要的作品,主要有董永虎(明眼人)和王月以及冯兰芳母子等几位盲人。采访冯兰芳母子(二人都是盲人),了解到冯兰芳对儿子亲自进行传授,许多凉州贤孝代表性的曲目,儿子都已经熟练了,也很熟练演奏二胡,特别是演唱和伴奏《八件衣》,都能够将他的艺术才华有效地体现出来。
河西学院的王文仁教授研究过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王月,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凉州贤孝和王月,但是,研究王雷忠和冯兰芳等人进展的程度相对比较缓慢。当地人称王月为王爷和瞎子王月,今年80岁,在武威凉州区海湾村长大,13岁患眼疾导致为盲人,民间演唱已有60多年的经历,二胡和三弦都非常精通,三弦几乎一辈子都没离过手。王月为人豁达,性格比较开朗,语言很幽默,具有超群的技艺,演唱时既感情充沛,又吐字情晰,道白的人物化和戏曲化都很强。同门学艺师兄弟共有13个盲人,他现在也有7个盲人徒弟,董永虎(明眼人)也是他的徒弟。《三姐拜寿》、《李建东征》、《花灯记》以及《对鞋记》都是他的代表曲目。王文仁教授通过统计了解到,凉州贤孝的艺人一共有94人,26人已经成家。在这26人当中,上世纪20~60年代出生的有20人,他们所找的对象基本都是明眼人。
2 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现状
2.1 访谈录音
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重点,就是访谈录音,被访谈者和访谈者互相都是主体,问答具有针对性,重现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丰富的历史。访谈录音与现场解说和演唱有机地结合,呈现出活态。从文化渊源的角度讲,无论是凉州贤孝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传承人的人生史,还是地方风俗和演出场地以及贤孝传承史和发展等都要涉及到。从演唱的角度讲,声腔、伴奏乐器、歌唱、气息以及方言等也都要涉及到,还有解说说白。目的就是在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记忆当中,将相关凉州贤孝信息挖掘出来。
2.2 档案的建立
无论是录像和录音,还是各种实物和图片都要作为资料保存,访谈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资料,必须要具有实效性,因此,将高质量整理材料及时和尽早地保存至关重要。保存的第一批资料中,如果有资料欠缺等现象,必须要二次进行补充,有些口述人如果不能将问题准确地表明,可以简单地进行翻译和旁注,以便今后的研究和传承。从当前来看,我国在保存传承人口述资料的档案方面比较欠缺,国内的研究人员留存档案方面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是主要的因素。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过程中,实物资料和纸质文本以及影音介质等相关的问题都会出现,怎样将资料保存,无论是档案学,还是研究多学科视角都会涉及到。
二十世纪40年代,口述史学形成,针对于口述史学带给研究传承人口述史的价值和积极影响,人们都给予了肯定。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实用价值非常强,无论对于非遗发展状况的准确掌握,还是保护非遗传承人以及收集资料等各个方面,都具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对研究人员的实践和学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非遗口述史上,应该专门培训工作人员。西北在口述史的发展上自身就比较滞后,应该重视采访中,将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入到这门艺术中。(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高校教师基本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编号:2017A-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