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育环境的构建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文/袁越
摘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基础,社会环境是关键,学校环境是龙头,三者密不可分。文章阐述了良好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基本途径,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德育环境;德育教育;有效性
德育教育与环境,这是老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环境有过众多表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德育教育与环境之间,既有它的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同时德育的教育环境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赋予了德育新的内容。所以,注重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的研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既是必要的,也非常重要。
1 良好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及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居住地状况,以及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社会风尚、大众传媒、舆论环境等。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氛围,以及学生接受成年人示范、感染的环境等。良好的德育环境都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和完善道德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1 学校环境与德育教育
学校是德育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良好的校风,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拥有德育的专门职能部门、专职的德育教师和兼职学科教师,承担起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职能部门的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二是学校拥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较高,行为规范。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教师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等良好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三是学校拥有优良的校园环境。学校通过校园的电台、电视等传媒,通过设立校园的宣传栏、路边的灯箱、班级内的标语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无声教育。学生生活在这德育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有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
1.2 家庭环境与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两大作用:一是启蒙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更直接、更彻底、更有效,家长的思想道德素养如何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可以说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着学生的一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良好家风的存在使家庭中洋溢着一种和睦、温馨、慈爱的气氛,使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受到良好的道德尤其是家庭美德的浸染。若家长能关心国家、社会,工作兢兢业业,夫妻关系融洽,尊长爱幼,邻里之间和睦相处,那么,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品德素质就会得到巩固,从而积淀为我们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1.3 社会环境与德育教育
社会是学生实现理想、展示才华的大舞台,也是道德实践的平台。学生无论是在学校中所接受的德育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德育熏陶,要转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执政党的党风和政风、主流媒体的导向和内容、各种传媒及文化市场的规范、公民道德的素养等方面,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好坏,是德育教育环境中影响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社会德育环境的熏染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甚至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可见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德育环境是学生思想道德成型、定型的重要环节。
2 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环境,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思想道德教育从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德育教育的问题。
2.1 学校环境与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学校不再是文化“孤岛”,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在冲击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就整体而言,客观地说,中国的教师无疑是天底下最具有奉献精神、人格最为高尚的群体之一。但是,细观现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来自教师自身的不规范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学校的德育环境,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巨大危害。这些行为主要有:德育教育观念陈旧,没能紧跟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德育方法单一,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道德实践;教师队伍中有些老师,重教轻德,爱岗敬业意识不足,专心家教,无心家访,有些教师校内当老师,校外当老板;学校德育的各个要素没能很好的整合,德育效果降低;校园环境建设也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学校应有的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从而也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2.2 家庭环境与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从今天的家庭成员现状来看,有不少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加之我国近几年来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家长的素质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社会的进步并没能提升所有人的素质,有些家长没能做好学生人生当中的第一任教师,灌输庸俗的为人处世之道,把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使得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冲突,倍感困顿,抵消了学校德育成果;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关心孩子生活,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需求,导致学生形成自私、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的不良意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学习,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素质教育。这些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行为问题,深深地毒害着学生的健康心灵。正如一位德育教授所说:“如今,教育孩子的最大障碍来自家庭”。
2.3 社会环境与社会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的道德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当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环境时,我们决然没有乐观和轻松的心情。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没有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而形成,社会现实中某些影响德育教育环境的因素还存在。主要表现为:党风政风急需端正,有些政府人员其党员的形象、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很难让人民群众满意;传播媒介对主流思想的报道、宣传力度不够,商业氛围太重,时有不健康的内容掺杂其中;网络传媒、文化市场不规范,“黄色”、封建迷信书籍充塞图书、音像市场,暴力、色情影视占据着网络、影视等传媒的重要位置,污染了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道德素质不高,也制约着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些不良环境,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3 构建德育教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青年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着对国家、社会负责,对学生的未来及家长负责的态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要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而德育环境是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有机系统,所以,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就要构建以学校环境为龙头,以家庭环境为基础,社会环境为平台,“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既要重视各要素的功效,更要重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合力,优化和净化德育环境,共同营造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环境。
3.1 美化学校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成效
学校教育在完成国家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必须美化学校德育环境,营造浓郁的、和谐的德育教育的人文环境,提高德育教育成效。
首先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得德育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现代的教育手段,既要注重理论教育,更要注重道德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获得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教师的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学校、爱学生等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教书育人、身正为范,以自己的高尚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再次要整合学校德育教育的各要素,充分发挥德育的职能部门、全体教师等德育要素的教育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注重校园自然环境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创建和谐校园,为老师、学生搭建一个环境优良的工作、学习的平台。
3.2 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巩固德育教育成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道德是一切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智育的目的”,德育贯穿于一切教育的始终。要实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做到: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素养,用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思想的教育,使得学生初步具有爱国、节约、关心他人等思想意识,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由只注重关心生活而忽视教育,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模式,向二者并重教育方式转变,要克服溺爱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培养责任心。同时,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爱,也要给他人的孩子应有的关爱,特别是自己孩子的玩伴、同学等,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家长要率先垂范,这是家长做好第一任老师的核心要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行为就是无言的教育,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
3.3 净化社会德育环境,固化学生道德行为
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比较直接的因素,因此必须努力净化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首先,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潮涌入国内,冲击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有效这一现状,全社会都要高举弘扬思想文化主旋律和民族文化的大旗。通过主流媒体、网络等传媒,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其次,要注重党政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树立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密切党政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大反腐拒贪的力度,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学生对政府的认同感;再次,要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因为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空间。通过法制对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未成年人避恶向善。通过法制的规范作用,促使未成年人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要加强对网络、平面媒体、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传媒在社会发展和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自觉抵制不利的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输”“堵”相结合的方式,堵封建迷信,输科学思想,堵黄赌毒思潮,输积极健康风尚,扬长避短,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4 结语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必须从未成年人抓起,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必须构建和谐的、合力的德育环境,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