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文/杨红
摘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在201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正和英语教学加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本文试从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困境出发,以实际教学经历为例,论证“对分课堂”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和可行性。
关键字:对分课堂;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1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困境
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多数课堂活动的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提问学生;然后由一个指定的学生回答;接着被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反馈。[ 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陈炜.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 外语界, 2004(6):22-27.]在这种模式下,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够亲身参与到课堂交互中。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多属于“展示性问题”,即教师已知答案的问题,这限制了师生交流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展示性问题”相对,提问者无法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属于“参考性”问题。由于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正确与否的限制,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当然,不可否认,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要求教师做大量“参考性提问”是不现实的。一是由于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必须在上课过程中通过重复教学帮助尽可能多的孩子掌握必背知识点,而“参考性”提问带来的更深入的讨论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显然是矛盾的。其次,提出好的“参考性问题”的难度要远大于“展示性问题”。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路可能天马行空,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语教学在近十年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但由于上述教学模式本身的局限性,会做题但无法开口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一点在西北省份中尤为明显。需要承认的是,西北省份的英语教学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于教师的个人能力。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线上课程在内容的深度和丰度上都远远超过一般的教师。片面强调提高教师的讲授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
2 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中国教育的传统课堂是“灌输式”课堂,即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不能提高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而言,西方课堂则偏向于“讨论课堂”,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一般负责提出讨论主题,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模式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不适合大班教学。所以一味照搬国外模式进中国课堂也是不现实的。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灌输式课堂”和“讨论课堂”的加和。在对分课堂的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分隔开来(相隔一周),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5):5-10.]
“对分”本身的含义,就是教师和学生分别掌有一半的课堂主导时间。第一次课,由教师主导,讲授重点知识,同时布置一周后的与本次课程直接相关的讨论主题。学生则在教师讲授后对核心知识点形成基本框架,随后的一周,在准备讨论课的过程中完成教师讲授内容的内化吸收。一周后,再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对讨论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思考和探索。
3 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课堂的运用
2014年9月,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复兴中学的孙欢欢教师,首次在高三语文课上使用对分课堂,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和欢迎。这说明,对分课堂不仅适用于大学,也可以在高中课堂使用。
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课程,更加注重开口交流的能力。即使是面向应试,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所有英语成绩拔尖的同学都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同学,而只能掌握重点考点无法开口的学生一般成绩则处于班级中等水平。正因如此,“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由中国原创的教学模式非常值得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推广。该教学模式分三个过程:“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考点;“内化吸收”,则不只是对教师讲授考点的吸收和消化,还有对后续讨论的准备和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申; “讨论”,则是在口头表达上对学生自我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如果话题难度合适,还可以直接就讨论课的结果进行写作的输出练习,一举多得。
笔者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就曾多次运用“对分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以人教版高一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Friendship”为例:在课文中,主人公Anne最好的朋友是她的笔记本,笔者用一周的课时把基础知识点讲授完毕后,布置了开放性讨论课题——“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your best friend?”,然后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进行讨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每一个同学至少提出三个观点,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出所有的“好朋友需要的素质”后,每个小组选出三个“最重要的素质”,最后跟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束后,讨论稿和最终的统计结果,则可以直接改写成一篇以“friendship”为主题的作文。由于提前一周给出了讨论主题,原本口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事先查找资料写好英文稿的方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经过讨论后写的主题作文,也一改原先句式平乏、观点不明的弊端,涌现出一大批可当范文的佳作。
4 结语
“对分课堂”是在2013年提出的基于中国本土教学情态的原创教学模式,“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步走的教学结构,更完全符合中学英语教学在夯实“笔试”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听说读”练习的大趋势。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分课堂”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希望这一模式能被更多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改变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哑巴英语”的困境。
参考资料
[1] 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06).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一四八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