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不是由于当代社会成员否定道德在社会生活存在的价值,而是因为在“道德共识”的认同上出现了多元化,改善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唯有进行道德化治理才是最优选择。所以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把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让伦理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伦理;公共道德;治理机制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突然间老太被撞摔成骨折,事后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表示只是去扶老太。当你打开手机、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听到了这样的新闻的时候,你是否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疑惑感:我们社会的公共道德怎么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一、“道德”与“伦理”
“道德”,有一个与之关系密切的词即“伦理”。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乐纪》中就已经记载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理”是指在人与人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律则和规定。孔子的《论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伦理学专著。何谓“道”?《论语》里记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个“道”就是贯穿于诗、书、礼、乐的政治伦理之道。而“致其道”就是得其道,也就是“德”。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否等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持,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换而言之,第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第二,道德调节方式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软调节。第三,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在类群体、类与类群体、类内部。第四,道德的内容是道德行为原则、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在道德长期发展进程中,有规律可循吗?如果有,规律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人类道德总是在批判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其次,道
德发展进程是曲折的,但同时也是前进的过程;再次, 人类道德的发展史,总体上就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
二、如何认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道德?
社会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些人正在或者已经给其戴上了“道德素质下降”、“道德水平滑坡”等标签。在评价我国现今社会道德是滑坡或者有没有可能爬坡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道德的这个“坡”作一个基本的探究,否则就没有可比较的标准。个人拙见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从历史的、感性方面对其作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是爬坡的。比如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很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在今天都成了被批判的内容。
如果从理性上对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现实发展作深层次的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的标准来加以衡量:(1)、旧道德观由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相符合新的道德观所取代并且占据主流地位。(2)、具有先进性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现代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们实际上并没有否定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只是在“道德共识”的认同上出现了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产生的原因虽然有人类社会往前或者说是往更高级发展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多元化的利益所导致,所以在道德选择上特别是在关乎个人直接经济或者社会利益的道德行为选择上就更多关注于个人利益优先性。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部分旧道德观趁机“借尸还魂”。(2)、道德失范成本相对过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3)、少数无德、悖德官员的恶劣影响。
三、社会道德提升机制:加强道德治理之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最为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为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1)、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等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一提到“道德”,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谆谆的教诲以及春风细雨似的熏陶,而经常会忽视道德规范他律性的外在约束力。道德他律就是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自由,总是会有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对人们道德行为起约束作用。在多种道德规范调节方式中,对人们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调节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得斯鸠曾经讲过:“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说明在道德建设中道德与制度、法律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道德建设既要靠谆谆的教诲、春风细雨似的熏陶,也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对道德行为进行保驾护航,让善者放心尽善,恶者无胆为恶。(2)、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认知、选择与实践能力。头脑中道德意识的形成对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实践基础,而且是既成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巩固、深化、完善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所以说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选择与实践能力意义重大。(3)、在道德评价中注意结合自我评价功能与社会评价功能的共同作用。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主体既是客体,客体又同时是主体,要使“我”这个评价主体能够从他人或者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来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同时加强道德的社会评价作用,道德规范之所以具有约束力就在于社会舆论这种强大的力量,这对改善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优秀道德品质、抵制种种为非作恶的不道德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视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二者的有机统一,这对提升当今中国的道德水平将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从人类文明演进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社会道德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前进、是在战胜种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道德失范或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正如陈瑛先生所说:“回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尽管偶有滑坡,但是我们正在不断制止滑坡情况下坚持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