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以清流三角戏为例
文/王筱莺
摘要:文章以清流三角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流三角戏;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演变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对地区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价值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其不可再生、难于挽回的特性需要我们及时的传承和保护。福建的民间艺术“三角戏”年代十分久远,政府已准备将其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即为三个角色演的一场戏,自江西传入福建地区以来为当地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快乐,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升华改进和完善,其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和福建闽南文化的特色。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网络信息化“野蛮”的发展,使得独具特色的三角戏文化被淹没和吞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断代消亡的危险。下面以笔者所在的清流县三角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例,就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1 面临的问题
首先,传承和保护工作未从下一代娃娃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逐步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代代地共同努力发扬光大,尤其应从学校抓起,发现“优质”的“苗子”成为新一代传承人。而现实是学校教育并未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其次,社会受众范围逐渐萎缩,只是官方一直在努力,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却显得严重不足;再次,剧目没有创新,多是老式的节目,每次演出都是老调重演,没有新鲜感,让已有的观众一点点失去兴趣;第四,传承人的收入偏低,收入微薄打击了传承人的技艺传承积极性。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措施
2.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校园,培育下一代传承人
从长远看,小学和初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根基。学校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作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且要求各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开展“非遗”相关知识讲授。同时,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长期扎实地开展相关活动。请进来,即是邀请专家到校为孩子们表演“非遗”的相关节目,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相关知识,让孩子们组建表演队伍或动手实践小组,长期与专家保持联系,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入手,逐步锻炼孩子们的技艺;走出去,即是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艺术团、艺术馆或艺术家的家中参观和访问,与“非遗”艺术家共同开展表演和创作活动。通过多措并举,引导孩子们“爱上”“非遗”,进而扎实地学习“非遗”技艺,为长远保护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清流三角戏而言,学校可以组建三角戏艺术表演队,请专家经常到校指导师生学习,表演队可以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表演活动,还可以深入社会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各种活动促进孩子们更加乐学三角戏,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条件。
2.2 开展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氛围
逐步培养观众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长期的文化演变逐步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得起观众的考验和推敲。只是因为受到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变革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下的流行文化所掩盖,因此,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的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人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向人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努力营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保护知识,营造全民尊重热爱,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2.3 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促进其乐于从事传承工作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多是掌握少部分人的手中,因为社会关注度的日益降低,导致艺人经济收入十分微薄,演出所得不足以维持生计,更不用说大力传承和创新技艺,更为不利的是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有人甚至认为传承人是不务正业,严重打击了传承人的自信心。因此,政府部门应从根本上改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为传承人提供免费的舞台和演出环境,提供免费的训练场地,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给予必要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壮大传承人的演出队伍。同时,要以政府的名义授予传承人较好的荣誉,引导社会公众对传承人的爱护和尊敬,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从而增强传承人的自信心,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掌握这门技艺是无比的光荣,传承下去更是自己的义务,进而促进他们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乐于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就清流的三角戏来说,政府已经将其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其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被称为“客家人的二人转”,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就在于有群众基础,有大量的爱好者和观众,有赵本山一样的艺术名人的传承,三角戏也应该效仿东北二人转的发展模式,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来建设固定的演出场地,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三角戏的艺术保护和传承中来,促进清流三角戏在闽地继承发扬光大。
2.4 借助现代化传媒手段,保存和传播精彩技艺
民间艺术大师级别的艺人多是年龄较大,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十分珍贵,因此须运用现代化的存储设备对这些珍贵的影视资料进行保存,同时还要制作成光盘广泛发行,既可以有效保存珍贵的艺术技艺,又较好地向社会进行了传播,促进人们的关注和保护。同时,还应该组织艺术大师们到一起对原有技艺进行创新,将创新的艺术编排成节目进行保存和广泛的演出宣传。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劳动人民辛勤汗水和智慧的艺术结晶,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好,传承好,使其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住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更精彩服务。清流三角戏是清流人乃至闽地全区域人们的艺术瑰宝,着力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04).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