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学科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现
文/唐梁威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教师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学科规律的前提上,进一步完善学科教育体系,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将简单介绍核心素养背景学科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重点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创新小学学科教育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学科教育;原则;有效路径
聚焦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作业布置以及反馈层面加大创新力度,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及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关键点。因此,小学教师应树立并强化创新思维,在基于新课程大纲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上,树立生本理念,全面丰富并升级学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打造生态高效的学科教学课堂。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学科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1.1 生本原则
教师应摒弃传统、不合时宜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进行角色转变,由教学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多层次深挖学生潜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1.2 创造性原则
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都融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1.3 最优原则
最优原则指的是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机制需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个体规律,在拓展和创新教学场景的同时,提升教学资源的整合率和利用率,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小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2.1 创新课程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划分为九大素养以及25个基本点,其中实践创新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学科教育应注重创新课程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潜力。以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可在课程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知识点,比如,让学生自由选择、观察并计算下列算式,并讨论算式之间的差异,即
第一组 3+3+3=3
第二组 2+3+4+5
第三组 1+8+4+9
第四组 6+6+6+6+6
第五组 8+3+1+7
经过选择和计算,学生将以上算式分为两类,即第一类为加数不同的算式,比如第2、3、5组;第二类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如第1和4组。随后教师展示提前准备的电影院座位图,并让学生思考问题“谁能快速计算出电影院座位数”:
学生1:挨着数,一共67个座位
学生2:5个5个数,5,10,15,20
学生3:将10个座位为1组,然后全部加起来,得到67个座位。
基于以上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导入一种更加快捷的计算方法——乘法,并举例说明乘法和加法具有联系,即6+6+6+6+6可表示为6x5,让学生自主思考在计算加法算式时,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三人为一组,引导学生思考7x9-5、9x2+4、8x3以及3x8的区别,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提升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促使学生在沟通协作中强化对乘法计算的认识,并激发创新学习的潜能。
2.2 基于学生特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因此学小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同时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性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管理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而言,首先,应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感,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将爱国题材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为培育学生爱国情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在布置以“环保”为主题的作业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并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文观。其次,德育教育还应注重不同学科交叉和衔接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突出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科类学科,基于德育教育导入核心课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互联网的普及》为例,结合百分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课堂调查,比如“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占比”、“利用网络学习的同学占比”,以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互联网行为,形成“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的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科衔接问题,比如沉溺网络游戏会导致近视,因此应注重培养科学的用眼习惯。由此可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3 注重小学学科教学场景化,提升教学实效性
场景化教学策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情景,能够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和生活元素,对于提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以语文习作练习为例,对于传统作文教学而言,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策略较为机械化,认为只要传授写作技法,学生就能写好作文,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学生往往对作文课产生排斥心理,作文教学实效性较低。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应积极转变作文教学理念,依托现有教学资源,按照最优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比如在人教版三上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将习作课堂延伸至课余时间,以“贴鼻子”等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观察法的运用,并让学生思考在游戏前如何充分准备才能贴准鼻子以及如何才能在行进间保持前进方向,避免偏离。借助于游戏化场景,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起的同时,还够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提升写作技巧,使其能够自由表达思想,通过细节处理表露情感。对于教师而言,应充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整体要求,即兴趣优先、情景融入以及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将不同场景更好地融入习作教学,激发学生的观察和写作欲望,进而提升习作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场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突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推动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小学学科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遵循生本原则、创造性原则以及最优原则的前提下,小学教师应创新课程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潜力;基于学生特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注重小学学科教学场景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科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
[2] 刘菊.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OL].学周刊,2018(31).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