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新词“佛系”的功用与形成
文/漆明珠
摘要:“佛系”属于当代网络新词,本身用于名词,功用则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和定语。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有了新的定义,多数被作为形容词使用,充当谓语和补语。语义特征有消极的含义,表达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佛系”;网络新词;功用;形成
随着时代高速发展,汉语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网络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也就致使大量的网络新词频繁出现。当代网络新词“佛系”走红之后,常常是网民的模仿重点,也成为了吸引眼球的一种说法,比如一些自称“佛系少女”“佛系男孩”等等。本文主要对当前的现状对佛系的功用和形成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佛系”功能与用法
佛系是由“佛系男子”该词引进,可单独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名词的修饰成分。本身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1.1 充当主语
“佛系”作为名词时,即属于一种随缘的生活态度。比如:自从“佛系”一词火起来后, 不少人逐渐陷入在看似清心寡欲的生活里。
1.2 充当宾语
“佛系”也可放于动词后充当宾语。比如:《旅行青蛙》游戏则属于“佛系”玩法。
1.3 充当定语
“佛系”充当定语的情况较为常见,但是在形式和意义都开始朝着形容词进行转化,但是词性没有改变。比如:XXX精华液,佛系小仙女的首选。
通过上述三种词性和其本身功能、用法中可以得出“佛系”依旧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名词。
2 “佛系”功能扩展
当前,佛系该词在网络平台当中受到了大量的使用,导致其功能得到了拓展。词性也从名词转为形容词,多数作为谓语和补语。
2.1 充当谓语
佛系在充当谓语的时候,大多会在前面加上程度副词,从而根据程度副词表达出相应的意思表示。也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但是就没有表示程度的含义。比如:相比去年火药十足的比赛,今年的选手都比较佛系。佛系作为形容词的时候多数会加上程度副词,比如,“很、最、比较”等等这一类词语,凸显其程度的含义。
2.2 充当补语
“佛系”还可以作为补语使用,比如,怎样看起来更加“佛系”?
“佛系”该词,经过网络的拓展,使其在功能和词性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
3 “佛系”的表达功用
“佛系”属于当代网络新词,有着流行性、新颖性的基本特点,其主要拥有两个表达功用:生动形象和委婉含蓄。
3.1 生动、形象
若是不使用“佛系”表达“随缘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其他的词汇,“惬意、舒适、乐观”都无法比“佛系”更加生动形象吧。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购房都比较“佛性”,就算没有房子,也不能降低生活水平。从中可以得出“佛系”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含义,也比较简洁精炼。
并且,“佛系”还经常和“油腻”、“丧”等词语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同义对举的一种语言格式,促使句子能够实现表述协调,加强语势的一种效果。比如,当前,“丧”、“佛系”等相关网络词汇表现了这种生活态度在不断的加强,形成一种流行模式。
3.2 委婉、含蓄
“佛系”还可以将语句转化得具有含蓄委婉的感觉,留下遐想的空间,不会把话说得绝对。并且,相较于直接的说话方式,则会有种含糊的感觉, 让别人可以容易接受。比如: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则是一件较为佛系的衣服哦,是否能够让你心仪呢?
结合这几点,可以看出“佛系”有着较大的使用范围,不仅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名词进行使用,还可以和其他词汇进行搭配使用。还可以拥有两个表达功能:生动形象和委婉含蓄。“佛系”通过这几种情况能够更好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
4 “佛系”的形成动因、演化机制和发展趋势
4.1 形成动因
“佛系”成为网络新词的出现,一定有其特定的原因。最先是因为一些青年在社会环境当中经历过的遭遇,但是又将其作为一种突然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是,总而言之,“佛系”该词形成的动因主要可以分为这三个方面:在外部压力下出现的消极对抗, 对语言进行创新与当代经济的实际需求。
4.2 演化机制
“佛系”最先在娱乐圈当中的粉丝得到追捧,形成“佛系追星”的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的新闻媒体将“佛系”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很多年轻人都把“佛系”作为自己的一个标签,“佛系少年”、“佛系少女”、“佛系恋爱”等等,这其中主要是使用了隐喻和类推的方式。《汉语词典》当中对于“系”有连属的关系、学科之间进行分类的单位名词等,比如银河系、法学系等等。但是,在“佛系”当中的“系”又被发展为“相像”的意思。《中国日报》也曾将“佛系”译为“Buddha-like”,从而可以看出现在的“佛系”含义是从“佛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衍生的,再进行多次类推。
4.3 发展趋势
4.3.1 快餐化与标题化。随着网络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网络语言都有着快餐化和标题化的基本特征,“佛系”也不例外。并且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容易进行类推使用。
4.3.2 格式化。“佛系”在网络平台使用的时候多数都是以“佛系XX”的格式,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格式化。
参考文献:
[1] 易朝芳,李旭山.当代文化参与——以“网络新词”综合实践课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2018(16).
[2] 杨琳,李广伟,闫秀静.浅析网络新词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流行现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6).
[3] 张文英,张雨萌.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J].外语电化教学,2015(03).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