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绍兴方言的英译的论析
文/郑李
摘要:方言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就目前而言,对方言的翻译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通过一些翻译技巧来对方言进行英译,但大多都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方言的含义。文章从绍兴方言入手,通过民族语言、方言、以及英语叙述的对比,来探讨对方言的翻译,实现文化的相互交汇,并使地方文化向世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
关键字:绍兴;方言;英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语言文化也体现了地方的民族特色。方言是在人们的不断迁徙过程中而渐趋于趋于复杂化,以至于即使在一个地方,乡镇间的发音也会有所不同,语言是一个地方的载体,要很好地翻译方言还需要了解当地方言的发音习惯。方言英译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准确表述其含义,较之于民族语言的翻译,其更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文章会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方言的语言特色以及相对应的英文解析。
1 概述
国人之间见面或者打电话时,通常第一句打招呼的话语就是“你吃饭了吗?”,此句用绍兴方言讲则是(方言的讲述都用拼音来描述):“nong van cho gu mi lei”,翻译成英文即“have you eaten yet?”。现从这三句话的对比来看对方言的翻译。先取民族语为例。此为简单的主谓宾句,主语为“你”,谓语为“吃”,宾语为“饭”,之后的“了吗”则作为疑问的语气助词。再看对方言的论析。主语“nong”的位置不做改变,但后面“吃饭”位置则起了变化,变成了“van cho”,至于后面的“mi lei”,这是当地方言惯用的一种语气助词。最后且看英语的表达方式。此句英语通过基本的语法结构进行了翻译工作,此可称之为较官方的翻译了,且也能表达方言所要表示的含义。那么接下来就通过此句对比方言与其英译。
2 方言及其相对应的英译实例
因方言的讲述比较随意,不用遵循什么所谓的语法规则,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很严谨地把整句想要说的话都表达出来,有时往往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让对方了解你想要说的内容,即使方言使用者颠倒了语序,听者也能抓住重点,听明白言者之意。譬如说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特别是书面语)中却不行。如上句例子,可把“nong”去掉而写成“cho gu mi lei”,但是在英语当中却不能写成“eaten yet”,因为不符合英语所要求的语法结构。因此,不管方言如何表达,其翻译也只能写成这少有的一种形式。确实译者若是想很好地以英语来翻译源语方言并且能够道出其源语精髓,此绝非易事。或许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先将其转换成民族共同语再进行翻译工作,但若进行如此的中性化处理,也就偏离了最初的目的。笔者所要研究的是方言英译,而不是中文的英译。再者,有时即使是本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无法完全表达源语之深刻内涵。于此笔者相信大家应深有体会,方言是之于人们之间最舒适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可替代,方言所包含的特定情感比民族语言来得更加直白。而通过英译也只能是平淡无奇。因而,要想对方言有透析的翻译,还需深入了解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有其雅俗、粗细的文体风格,译者若是想在此有更深的造诣,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还需不断地实践,多说多翻译才为正确之道。
上述通过对主语的省略体现了方言与英译的差异,下面再来看其他的几个例子。在绍兴地区内,在熟知本地方言的情况下,基本的交流无障碍,但在有些词的提及及语言腔调上具有不同之处,即使是在较近的两个地区之间也会存有差异。以笔者所在地区上虞为例,在两个乡镇之间的地方语言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来看这两个词(也以拼音来描写)。“niu zei”和“m(读鼻音)man zei”。仅从字面上来看,两个词是完全不一样的发音,但事实上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其所要表达的都是“没有了”的意思,一般译者可将其翻译为“there is nothing left”。由此可以看出,一句简单的英文可以延伸出多种不同的方言的表达形式,或许在绍兴地区内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因没有深入研究其他地区的语言表达习惯,故只在此论述这两种。概括来讲,在此之前的这几个翻译都是通过民族语言来进行中性化处理,先将方言转化成民族共同语,再来进行英译。所以要想跳过这个环节,还是要好好研究方言叙说特点为好。下面是另一个例子:粘来粘去。就字面意思上来看,可以简单将其翻译成“stick to it”,但就如深入研究过翻译的译者们所知,这句译文也并非十分准确。如直接进行直译,那与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便大相径庭了,其实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是“东拉西扯”的意思。
3 方言翻译的基本策略
由前文所述,笔者建议大家在进行方言翻译研究时,要了解源语言的方言词汇以及源语方言的表达方式,深刻了解源语方言的含义,传递源文信息,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证地方语言内容的准确性,又要保持其民族、地方特色,多方求证,不能通过直译,仅以表层意思翻译源语言,要遵循忠实、通顺,异化为主,保留意象的原则,再现源语风格。诸位在进行方言翻译时,尽量保留源语方言的称呼语,并尽可能用目标语中的口语化形式来代替源语的表达,不要一板一眼。不管是对人们口头的表达,还是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都因了解其语言特色,斟酌其神情语气。笔者建议诸译者不要只局限于对一些特例方言英译的研究亦或是某篇文章当中的方言用语,而要时刻了解和把握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方言新含义,完善翻译实践。在进行文本英译时,注意文章衔接,明确作者意图,提高译本的可读性。通过对方言及其英译的转换策略,既保留源语方言的深刻内涵,又能形成易于理解的目标语言。
4 结语
简言之,方言承载了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呈现了当地的语言风格,其所属的阶级差异性以及方言所属地的特色文化,对方言的翻译在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举足轻重。方言英译,以俗易俗,保护逐渐濒临、边缘化的地方文化,通过方言英译,保留方言的内涵,展现语言特色,达到传播地方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六月.方言英译原则初探——以绍兴方言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3).
[2] 姜静.老舍《茶馆》中的北京方言及其英语解析[J].语言与翻译,2013(01).
[3] 李亦凡,于琼.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论方言英译的功能对等——以《儒林外史》杨译本<The scholar>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3(04).
[4] 孟敏丽,陈淑芳.绍兴方言之浅谈[J].剑南文学,2011(11).
[5] 孟伟根.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语评析——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5).
[6] 桑仲刚.方言翻译问题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06).
[7] 汪宝荣.潘汉光.《离婚》中绍兴方言词翻译规范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8] 吴子慧.从《越谚》看绍兴方言词汇一百年来的变化[J].浙江学刊,2011(06).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