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谈石涛的听泉图中的骨法用笔
发布时间:2019-01-15 20:48:20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188 次

浅谈石涛的听泉图中的骨法用笔

文/刘柳

摘要:石涛是清初画家四僧之一,被后世推为中国画“黄山派”的代表人物,“扬州画派”的奠基人和开创者。石涛的“一画”“我自用我法”“师法自然”“搜尽其峰打草稿”对后世的画家有着深厚的影响。《听泉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画风酣畅淋漓,运用深远和高远的构图画出山峰的险峻。画面中对树木和山的外型绘画,体现出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绘画出树木旺盛的生命力和崇山峻岭的威严挺拔。墨的浓淡的巧妙运用体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朦胧的美等。画面中充满了意境美。

关键词:石涛;《听泉图》;骨法用笔;意境;笔墨

1 石涛简介

石涛,原名朱若极。法名超济、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后有自号瞎尊者、清湘老人等。明宋室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父亲朱亨嘉为九世靖江王。自幼出家。他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是明清时期最具创造性的画家。其生时即有“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的说法,后世称其为清初四画僧之一。

2 骨法用笔的来源与含义

骨法用笔来源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但历史上,最早提出“骨”的概念是老子,“足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主张“强其骨”。骨的特点为“强硬与刚健”,是支持生命结构的支点。顾恺之是第一次明确地把“骨法”的概念引入了绘画理论,成为“以形写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谢赫所说的“骨法用笔”一是“用笔”要能准确刻画出对象的形体结构,二是要具有书法的骨力之美。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所谓“骨法”既指入的骨体相貌,也指用笔应具有书法所要求的骨力,其含义是双重的。绘画中通过线条的运用体现出画家骨法用笔中的骨象与骨力。就如张彦远所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对于中国画来说,骨法用笔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绘画意境美的重要表现手法。

3 《听泉图》的鉴赏与此画中骨法用笔的体现

石涛的《听泉图》现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我被画面中的景物所震撼,那逶迤盘旋的山脉,险峻而又陡峭,山体的褶皱与沟壑是那么的自然、唯美。几颗松树顽强的长在山体的岩石中。那裸露的树的根基深扎在岩石中,有着盘龙卧虎之感,无不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两山之间有亭楼和亭中有人,亭楼上方有繁茂的树木,是隐士的标配。两山之间还有清泉流出,使画面变得灵动起来。远处山脚上云气氤氲,忽明忽暗,给人一种朦胧美。如隐如现的山,延伸了画面的空间感。此画采用了郭熙的深远与高远的构图法。画中线条的苍劲有力和圆润流畅,富有节奏感。画中的线条不仅表现出物质的质感、结构,而且更要求在线条的表现中追求物象之风度、神采,进入笔意之后,追求体现画家的情思与感受。线条一开始不是用于绘画中的,它是从原始象形文字向书画过渡连接文字、书法、绘画的纽带。线条是人类在观察世界,力图表现世界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和构成形式。线条的力度表现出画面的生气和物体的骨架。如果画面中的线条软弱无力,没有弹性,就像一个人只有肉没有筋骨,支撑不起生命的特征。所以说画面中的线条就充担着整个画面的骨架,没有骨架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画好一幅画的基础。此画中石涛用墨的浓淡体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墨的浓淡的掌握需要作者熟练的用笔技巧。毛笔是有很好弹性和吸水性。可以绘画出山石的坚硬陡峭。此画中石涛对笔墨那种松散自然的运用,体现出一种萧散简远的意境。

从此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涛的那种“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手法。还有画面中的骨气。六朝论骨,多与“风”、“气”并用,它所指的骨势即是行文、行笔的一种正直、健康的风气。书法论骨势,即指书法间架构所形成的架势、气势。骨代表质,显示气,支撑肉,贯穿筋。在绘画中也是如此。它是绘画的灵魂。骨法用笔可以体现出山石树木的构架、结构、架势、气势,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

4 总结

石涛一生萍踪不定,游历甚广,为他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打下了基础。石涛借助前人的绘画技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最好体现。画中体现笔无定姿,倏浓倏淡,神到笔随,我故自我在的境界。线条的一波三折、交错有序都体现出骨法用笔的重要性。墨的浓淡不仅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增添了画面的审美情趣。从石涛的《听泉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山水,酣畅淋漓,随心所欲,笔意恣肆纵横,奇险中蕴涵着秀润。石涛在一画论中强调“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和“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之神。能受蒙养之灵人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当作者有明确的思想感情想表达时,只有借助笔墨的灵气和线条的骨气去体现画面的生命力和意境。笔和墨是中国山水画的必备工具,线条是构成山水画的基础,气韵是贯通整幅画面的灵魂等。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徐书城.中国画之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 徐书城.中国画之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