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课中的影视批评实践研究——以性别研究为例
文/胡鹏
摘 要:文学理论课是高校文科生必修科目之一,但由于课时有限,且理论本身比较枯燥,学生一直对此兴趣不大。本文试图以性别研究为例,说明将文学理论课与影视批评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指出理论课实践性内容在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其鉴赏分析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20世纪西方文论;影视批评;性别研究
20世纪西方文论课程要求学生应能系统地了解20世纪文学批评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能运用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文学发展潮流、重要的作家、作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由于本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因此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而在新技术和有限课时的条件要求下,实践性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改革选项。因此本文拟以20世纪西方文论课中性别研究专题的一部分,通过结合影视作品的讲解分析为例,展示如何让理论课“活起来”。
1 准备阶段
针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多的特点,在此阶段上,笔者通过让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大致了解性别研究这一文学批评流派的观点。进入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通过几个部分先详细介绍性别研究:1、什么是酷儿理论;2、酷儿理论的发展;3、主要理论家;4、批评方法。
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对性别研究的理解,讲述了性别研究的对象LGBT,即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并为学生介绍了酷儿的定义。其次,回顾了酷儿理论发展的历史。特别厘清了其与女性主义的渊源。重点介绍了赛吉维克、巴特勒等理论家并指出她们的核心观点。
通过预习及课堂进一步讲授,我们让学生加深了对性别研究批评的印象和了解,为下一步实践结合奠定了基础。
2 影视作品分析阶段
接着笔者在课堂上以几部典型的影片来阐释其意义。第一个例子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该片根据罗恩·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改编,主要讲述了罗恩·伍德鲁夫被诊断出感染上艾滋病毒之后,与病魔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斗争的故事。为学生指出其中伍德鲁夫与同性恋者雷恩的关系:从对立到相互接受,进一步指出异性恋与美国医疗制度联系起来,而同性恋则与人情味和正义相关。第二个例子是《断背山》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存在着复杂关系的故事。第三和第四个例子则更注重跨性别者,由此找到最新的两部日剧《女子的生活》、《海月姬》,其中的主角都涉及到跨性别者(女装大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这类群体的接受度在往好的方面发展。通过以上几部影视作品的例子,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到了什么是酷儿、性别研究,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而不是以传统守旧的有色眼光去对待。
3 课后讨论、书写阶段
影片观赏让同学们感触很深,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影片的分析相结合,我们为学生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如何界定男性/女性和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这些二元对立?谁把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归属到了谁的头上?社会性别是如何归类的?小说中确立了本质主义或社会构建主义的批评假设吗?是由哪些人物确定的?书中人物的性别是如何塑造和形成的?对于任一人物所假定的特征存在什么偏见吗?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或观念决定了性别身份?是否有因为他或她的性别身份而处于危机之中?接着为学生总结性别研究批评的关键点:1.寻找、确立堪入“正典”的同性恋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形成独特的传统。2.在主流文学作品中寻找与同性恋有关的章节。3.建立“同性恋”的比喻性扩展意义,以之表示跨越边界、模糊范围的行为。4.暴露出主流文学和批评中的“同性恋恐惧”。5.突出主流文学中之前被刻意模糊的同性恋方面。6.突出那些过去未能引起人们重视,然而在塑造男性/女性典型形象方面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书写读后感、观后感。
在学期末的课程论文中,发现大量学生就这一文学理论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她们都基本抓住了性别(生理层面、体貌层面和社会层面)关键词。由此可见将文论课与影视批评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Raman Selde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Beijing: Pearson Education, 2004.
[2] 彼得·巴里.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M].杨建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查尔斯·E·布莱斯勒.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