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阅读成就语文的素养
发布时间:2019-01-15 20:55:49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04 次

阅读成就语文的素养

文/徐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开始向“用教材教”转移。事实上,教材确实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却不是唯一的。仅仅通通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并不能实现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因为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是范例的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链接相关的生活实例,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走进课文内容的源头中去,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促使学生的阅读素养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成就;阅读素养;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教教材”的误区,教师要成为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引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以此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基于文本落点,让拓展阅读有“厚度”有“广度”。

1 对接语用训练,让拓展阅读有“厚度”,培养阅读素养

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课文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握住不同类型课文之间的共性,并进行语言上的对接或转化,从而把它们整合为一个“语言群”或“语言链”,供学生应用来进行语言活动,通过相关知识点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这样,才能让拓展阅读有“厚度”

1.1 循文设路,促进语言习得

对于那些脉络层次清晰、内容比较集中的课文的教学,倘若教师在教学时以作者的行文思路来开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会学得更轻松自在。

例如,《母鸡》这篇文章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结构上使用了对比的方式。对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完成层次分明的练习设计。首先进行“夸母鸡”,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进行替换;然后完成“数落母鸡”,根据已有的练习经验来完成这个试验;最后以对比的方式再“夸母鸡”,从而让学生在结合前后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能力进行设计的。从“操作——强化”的视角来看这三部分练习,都是为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训练,以使学生能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借助有效的案例和关键词来支撑自己,在具体操作过程里,也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进行了训练。引导学生先学后用,然后再进行写作,来发展个人的表达能力,是符合逻辑的,教师应该使内容、学法和写法三者合一来组织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学生通过完成整个过程,就会明白这是一种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练习过程,前后的联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2 寻点展路,促进语言内化

教师还应在教学开始前对课文进行充分挖掘,找准其中隐藏的语用训练点,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以积累起丰富的语言知识。

例如,对于课文《桥》的教学,因为文中使用了较多的拟人手法,一位教师就由此设计语用训练活动。

(1)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以下句子:

其一山洪咆哮着,像野马。

其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发怒的野马,从草原奔袭而来,气势汹汹。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出示:“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让学生利用拟人的表达方式对这个句子进行扩写。

(2)基于此,教师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通过相互交流各自扩写的句子,明确“拟人”就是要把物当作人来写。

其二感受拟人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效果。

其三以自己所写的句子替换原文,感受短句的优点,从而把握全文的语言风格。

以上案例中,教师紧扣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并品味作者所使用的短句,分析作者塑造的老汉这个人物形象,并进行阐述。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要想形象地突出人物特征,就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进行充分地了解。

2 链接文本原著,让拓展阅读有“广度”, 培养阅读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编排了很多从经典名著中提取出来的故事片段。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就应该把它和原著链接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地培养。

2.1 由篇及书,拓展阅读广度

对于课文来源的原著,大部分语文教师觉得学生是不能读懂的,其实这小看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像《西游记》、《水浒传》、《爱的教育》等绝大部分原著其实是能理解的。教师应改变自己固有的观点,教学中要“由篇及书”,做到课文和原著的对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例如,学习了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西游记》中的相关章节;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后,也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利用阅读原著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特征。学生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到相关的名著中去阅读,可以刺激他们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并把课内外的有关阅读知识进行综合。

2.2 由此及彼,拓展阅读广度

为了让学生能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地理解,赋予阅读厚重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追根溯源,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对于课文《将相和》的教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了《史记》中的一句话:“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与课文进行对比的点,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一番。

又如,对于《一夜的工作》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会对课文的描写“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感到不解,作者仅仅看了一次周总理在晚上工作,为什么就说是每天都如此呢?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就可以引入《周总理的一天》这篇文章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读完后就会知道作者所看到的是周总理的任意一天,他每天基本上都是很辛苦的。于是学生就在课外文章的帮助下弄清楚了自己的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刻地把握文意了。这时候,学生再次对这句话进行朗读,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就能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繁重,从而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总的来讲,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链接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有利于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应仔细品味课文,从中挖掘出文化内涵,通过引“水”入“塘”的方式来链接课外阅读。只要把真正的“活水”注入课堂,就能让课文的文化营养更加丰富,从而增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厚重感和立体感,真正领略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意,为阅读“生态环境”的建立打好基础,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剑波.开发课程资源 提升阅读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1(05).

[2] 姚维燕.小学低年级阅读活动设计和阅读素养的养成[J].中华少年,2018(32).

[3] 王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18(06).

[4] 李婷.有价值自读,培养学生阅读素养[J].新课程(上),2018(08).


(作者单位:四川省荥经县胡长保小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