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贴画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15 20:59:2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190 次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贴画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文/林晓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这一举措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宿感和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我的这篇文章将通过把“纸贴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带领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与探索;纸贴画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学校教育的背景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学校的意义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它特指那些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并且跟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现象。从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语言表演艺术、民俗文化活动以及传统礼仪习俗、节日庆典和各种包罗万象的民间传统知识与生活实践乃至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技能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本民族所独具的精神特质、思维形式和想象力,完美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同时这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库。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但可以使这种被逐渐遗忘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回到主流教育的怀抱中,让这种古老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而且,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一种局部的再现。利用教育进行传承是当下最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家乡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使各种年龄段的学生增加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层了解和感情,进而生成爱国主义情感,更能让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薪火相传。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第二,学生在接受这方面教育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有利于实现对它的传承;第三,教育从学生抓起,从小了解、学习这种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贴画

纸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对民间剪纸的继承和变革,它合理利用废弃挂历和画报等各种材料,运用剪子、胶水等简易工具通过拼贴、组合和重叠粘合等方式,作品的主要题材通常有花卉、动物、景致以及人物等。纸贴画不仅具有很强烈的美术效果,它还能制造出三维立体的特殊效果,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大方、色彩明丽、焕然一新的艺术体验。纸贴画与剪纸都虽然都是传统的纸文化,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是纸的色彩,剪纸通常选用单色纸,而纸贴画不同,它专门使用多色纸;其次,纸贴画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充分利用明暗关系把剪纸的平面空间,借助光影透视成功地转变为纸贴画的三维空间;最后,纸贴画的独特构思和组合方式,灵活运用巧妙细致的剪工和拼贴技术在作品中表现出色彩鲜明、光影透视和明暗交错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各类绘画的特点。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纳入学校教育的实践

出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我们把拯救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的时候,不管是对儿童美术还是处在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并可以促进它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学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把课外活动作为实践基地,同时引入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非遗”形式--“纸贴画”,实质上纸贴画也可以说是对家乡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需从小孩子抓起,学校可以说是最佳的阵地。基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故土、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利用组织“我是小画家”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同时,这也深化了师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知,还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承和创新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调动了全体师生学习优秀本土文化的积极性并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内容。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走进学校的教学成果

在进行“非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对这项文化遗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借助于美术教育这块主阵地逐步拓宽传承的渠道。我觉得,以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形式为亮点引领师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进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的个人参度。这样才能有效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这些充满情趣的非遗活动,不但可以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且还让师生有机会真切地领会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引入学校教育的探索与策略

学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我的建议是学校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组织“非遗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活动。第一,可以把传承非遗文化跟学校课程中的体育、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跟现代元素深度融合成为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课外活动、特长展示或文艺活动等形式;第二,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念,在学校建立非遗特长兴趣小组,并对那些兴趣浓厚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共鸣,从而调动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并踊跃加入到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中来;最后,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以及学校传承非遗项目的保留现状,把非遗文化编成校本教材,把它当作选修课程。让他们通过学习丰富见闻、增长知识,从而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跟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项持久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通过学校特种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让本土特色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是达到“非遗”传承与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有利于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黎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2014(08).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教师进修学校)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