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孔子教我们做“仁爱”之师
发布时间:2019-01-28 15:32:40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04 次


教育前沿杂志社欢迎广大读者愉悦投稿

      编辑QQ:779624634

    查稿电话:0571-28069909



孔子教我们做“仁爱”之师

文/方中平

摘要:2014年,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教师的要求。本文围绕“如何做一名仁爱之师”的主题,结合《论语》中对仁爱的论述,总结出三点对仁爱之师的要求,即仁爱之本、仁爱的本质和爱生如子。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笔者认为他就是一位仁爱之师。

关键词:仁爱之师;仁爱之本;孝;仁爱的品质;爱生如子

   在《论语》中,孔子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文中说:“有仁爱之心,这是教师从事的职业所需,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拥有“仁爱之心”,成为“仁爱之师”呢?

1 仁爱之本就是孝

《学而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这样解释,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

   《论语》中,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孝道就是不要违背礼节,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区别呢?可见,在侍奉父母方面,孔子强调“敬”,就是按照礼节侍奉爹娘。

具体做法,1.子女应该尽量侍奉在父母身边。《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去处。2.记住父母的年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级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3.与父母交流要委婉、恭敬。子曰:“侍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老而不怨。”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4.听从父母的教导。《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指善的好的东西,合理部分。(见《论语译注》)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父母去世后,“孝”又体现在哪呢?

父母去世后,子女至少要守孝三年。孔子学生宰予曾经和孔子辩论,宰予认为守孝三年为期太久,一年就够了。孔子直接评论说宰予真不仁。《论语·阳货》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孔子问宰予,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花緞衣,心安吗?子曰:“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

2 仁爱的品质

   《论语·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仁的五种品质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庄重就不至于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这四种品德接近仁德,刚强、果决、朴质和言语不轻易出口。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在回答学生问仁时具体谈到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时,曰:“克己复礼为仁。”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合于礼,就是仁。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在回答司马牛时,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继续问:“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不迟钝吗?”

这种“迟钝”应该是说话谨慎。《论语·里仁》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孔子十分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论语》中反复提及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那种会花言巧语,有伪善的面貌的人是不会有多少仁德的。《论语·公治长》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论语·先进》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县长。孔子道:“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因为孔子认为子羔不聪明,不适合做官。孔子曾经这样评价子羔,“柴也愚”。柴,就是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可是子路道:“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孔子道:“所以我讨厌强嘴利舌的人。”

3 爱生如子

   关于“爱生如子”,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是这样说的,“仁爱之心,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挑战,要想有仁爱之心,必须热爱这个职业,把学生当亲人,努力与学生和谐共处,成为一家人。”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做到了“爱生如子”,他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是一视同仁。。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孔子对待儿子不偏爱,对待学生不保留。《论语·季氏》中,孔子学生陈亢问孔子儿子孔鲤在孔子那有没有得到不同的传授,孔鲤说没有,还说他父亲之事叫他学诗和礼。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知道君子对待儿子的态度。远,意思是远离,避开,不亲近。这里指对自己的儿子不偏向,没有偏爱和特殊照顾。

   孔子要求孔鲤学习诗和礼,也是这样要求其他学生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到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其次,在对待颜渊的态度上,体现了孔子的“爱生如子”。颜渊,就是颜回,字子渊,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颜渊死的时候,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论语·先进》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不管有才能没才能,但总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可见孔子对颜渊和自己的儿子孔鲤是同等看待的。《论语译注》中解释说颜家本穷,不应该用厚葬。当颜渊的同学仍然厚葬颜渊后,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父亲,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般看待你。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学干的。

第三,孔子批评学生源于“爱”。

孔子直接批评的学生除了上文被批评的子路外,还有宰予。《论语·公治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连责备都没有价值了,可见孔子对宰予太生气,太失望。因为孔子是一个十分珍惜时间的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而且,孔子对宰予也是寄予厚望。孔子曾经把自己的学生这样归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中,宰我即宰予。这里,孔子批评宰予是希望宰予能珍惜时间,用心读书,不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所以孔子的批评之中隐含对学生的爱。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习总书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必须心怀理想,出于爱心,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涌现出一批好老师”。可见,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总而言之,一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名有仁爱之心的人,然后做一名“爱生如子”的老师。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中华书局,2017(10).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丹华小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