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 苗 助 长 吗 ?
文/邝春娥
摘要:有时秧苗被窒息,揠苗却能助长。学生也存在令他们窒息的状况,教师要帮助他们,使他们走出令他们窒息的泥潭,在自由的环境下、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茁壮成长。教师进行“揠苗助长”的方法有: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教师高素质的言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刺激下自我成长;二、在教学中可适当拔高一些教学目的,让学生接受或接触一些较高水平的知识而易于成长;三、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利于成长;四、让学生提早懂得一些道理与知识,使其在成长途中少走弯路、歧路而茁壮成长。
关键词:揠苗;助长;窒息;自我成长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告诉人们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可是,有时“揠苗”却真能“助长”。
记得小时候,每每插秧,我们兄妹几个唯恐秧苗插不稳,总是把秧苗深深地、稳稳地插入泥中,只露出一点叶片在水面漂动。父母老是叮嘱:“不能把秧苗插入泥中太深,只让它稍粘泥不浮起来就行了。这样有利于秧苗生根、分蘖,才能使水稻长得好,获得丰收。”父母还要把我们深插入泥中的秧苗往上提,让它们露出大部分的身子。我们总是不解其中缘由。待过了十天八日经过已插了秧苗的稻田,只见那些被漏了“揠高”的禾苗“面黄肌瘦”,比别的禾苗矮了一大截,已是偃偃一息了。而那些被揠高的禾苗已是青翠欲滴,有的则已在分蘖。此时,父母见了,还是要把那些禾苗连根拔起(只轻轻一提就出了水面),只见那些禾苗的根许多已腐烂,只长出了几根短得可怜的根,而揠高的禾苗现已是不废力气是拔不动了,然后又只是浅浅地把病苗固定于泥的表层。不出几日,那补“揠高”的禾苗便能一改往日的病容,变得生机盎然了。
待到后来学习的知识渐丰,才知这其中的奥妙。原来禾苗插得太深会影响它呼吸、影响其新陈代谢,这怎能让那处于窒息状态下的秧苗生长繁茂呢?虽然我的父母不懂什么是新陈代谢,但是他们在实际劳作中摸索并获取了这一经验与做法,让禾苗揠高助长,使那些处于窒息状态的禾苗摆脱束缚,重新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长。
回首这二十几年的工作,看了二几年的学生,换了好几所学校——由村到镇到城。看到的学生环境不一样,处境不一样,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忘了周围还有花红柳绿、四季更迭,这能不令他们窒息吗?
我见到不管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他们对周围的漠然已出乎我的想像:五年级的一个班学生,面对校园内好几排蓊蓊郁郁的荫香树,竟不知老师讲的荫香树为何方圣物!借着出差的机会,我去到几所农村或发达地区的学校问孩子们,他们校园内最多的一种常见树是什么树,他们的表现竟然是惊讶,怎么有老师问这种不是学业的问题,老师有没有要求,当然不会去关注。
吃惊之余,唏嘘之后,我们是否会想到其中的缘故呢?有些现状我们是很难改变的,但是面对城里的孩子面对校园里成排成列的荫香树而不知荫香树为何物的这种现象是否令人深思呢?想一想吧!学生对周围的漠然竟到了这种程度!学生的求知欲望竟然是处于这样的境界!学生的好奇心竟而扼于这样的状态!这不是令我们每一个从教者都感到痛心吗?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有!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孩子带出令他们窒息的泥洼,让他们恢复孩童应有的强烈的求知欲,引领他们不但要学习课本知识,更要引领他们主动去认识自然、社会、生活,乃至探索无人知的世界,还要引领他们关心自己、他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一切需要关注的事物。这样,陷入泥洼的秧苗才能跳出禁锢,主动扎根于富于营养的沃土,不断利用外界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新陈代谢,使自己在无束缚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怎样合理地去进行揠苗?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有几类:
1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教师高素质的言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刺激下自发成长
揠苗助长其实也不一定就是要帮助学生排除困难使其更好地成长。相反,有时教师借助自身素质的提高来有意识地使自己在言行、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过程中“揠高台阶”——如不使用平白的语言,而用优美的、富有一定内涵的语言。这种学生接触的外界刺激能有效地,而且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成长。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一个新分配的师范毕业生教我们的数学。一次,他讲了几个“莫名其妙”等成语。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听老师用方言讲课的学生来说,用普通话讲出这样的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又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下几个小伙伴一下课就议论开了,并最终都商量好去寻找答案。几天过去了,几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交流这几个成语的意思(那时我们没有成语字典,也不懂得、更不好意思向老师请教)。但就是这几个成语意思的谜团一直引领着我去翻箱倒柜地找叔叔、姑姑、表哥的一切书籍来看,利用一切机会找书读,并因此深深地爱上了书籍,还沉迷其中,也因此忘了寻找“莫名其妙”这几个成语意思的事来。及至上了初中,第一节课就见那教我三年级数学的老师走进了我班教室的讲台,才猛然想起那有关“莫名其妙”一事来,我不禁哑笑。在这几年中,我一个十一岁的初一学生竟已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山海经》、《生理卫生》、《世界未解之谜》、《中医药插图版》……及一些巴金、老舍的作品等,也因此受益无穷。
所以,对学生讲话时不要太在乎学生是否能听懂,要运用一些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要讲究一定的方式,要生动形象。如上作文课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采用的语言“让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去看清我们周围的美好事物;让我们用我们的纯洁的心灵去感悟美好的事物”;还有如中秋节到了,说上一句祝学生中秋节愉快的意思的话语:“希望今天晚上同学们的心情有如夜空中皎洁的月亮般明亮。”这样,教师注意方式方法,那么你揠高的学生也将与你一般高甚至更高,因为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他们会去模仿,会去探索。
2 在教学中可适当结合学生情况提高一些教学要求,让学生接受或接触一些较高水平的知识而易于成长
对于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方面来讲。在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的语法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甚少,只让学生感受,而不作系统的教学,学生也不用太刻意去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适当让学生系统性了解一些知识。如,什么是名词、动词,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等,了解了这些相关的汉语基础知识,学生在扩句、缩句中就能较好地把握方法,对于克服学生难以区别运用的“的”、“地”、“得”这三个助词就有了很大帮助。
另一点上,揠高学生还可以从阅读方面入手(阅读大量有益书籍的作用实在太多,在此不一一表述)。对于小学生,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们不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要适时揠高阅读要求。学生有了兴趣,但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如到了小学四年级可从文章结构、用词、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要求,还要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在老师揠高的要求下、引领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内容较深的文章,引导全体学生思索、讨论、集体读,让学生在阅读方面也能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
3 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阳光、自由的良好成长环境而利于成长
现实中,有多少花朵成长于温室,有多少松树种植于花盆,又有多少千里马被困于庭院。可是“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作为教育者我们又该怎样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自在茁壮成长呢?以鄙人所见,我们可试着从以下几步入手。
3.1 调查学生的认识状况、兴趣情况、心理情况等
只有清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状况、兴趣爱好等,我们才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改变。正所谓兵法所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2 搜集古今中外的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
针对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状况及学生所受教育的情况,利用让学生对照,增强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及借鉴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及善于汲取前人、他人所长的能力,这种活动可由师生共同去完成。例如针对现实中学生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让学生查找日本孩子是如何进行野外活动(即郊游,可与中国的大不一样,是一种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吃苦能力等多方教育于一体的活动)。通过比照,学生会自叹不如,教师在适当时机(如社会实践、大扫除)去激发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战胜困难、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敢于吃苦等精神。学生在搜集种种资料中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这样他们不就具有自发成长的动力了吗?
3.3 教育者要有一种大教育教学思想,让各学科相互交融,让学生学得有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认识世界的兴趣
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我们教师也要有这种境界。平时要站在不同的学科知识的山顶上,你会发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会有异,但更多时也会找到同。《综合实践》与《道德与法治》不是紧密相关吗?《卫生与健康》与《品德与社会》不也相关吗?……《语文》与各学科不更是息息相连吗?这种种学科不都是让学生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提高道德等等的吗?只要教师能融会贯通,懂得内在的教育之道,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认识世界的兴趣自燃也就提高了。
3.4 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与综合能力
现在,因为考试的指挥棒迫使不少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虽然国家出台种种措施与法规,但是现状依然难以让人乐观,学生生活无趣无味。所以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站在让学生能持续发展的基点上进行教育,而不要一位地让学生读死书。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开展一些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与综合能力,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如每年进行一次《我看我的变化》与《谁的变化大》的 “识我”与“识他”活动,激发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注他人成长。在相互认识比较中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4 让学生提早懂得一些道理与知识,使其在成长途中少走弯路、歧路而茁壮成长
学生在成长途中或会遇到一些迷茫、抑或躁动的时期,或会遇到消沉、也可能是狂妄的时候……总之,成长的道路是学生一个探索人生的过程,他们对路途、对自己的认识总是比不上我们这些过来人。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提高对成长的认识。例如我在学生读四至五年级时(在发育前)让学生知道青春发育的生理、心理变化与相关处理方法。学生懂得相应的知识后再迎接青春期的到来,他们自然会安然无恙地度过青春期,并能更专注于自生的全面成长。
揠苗的合理运用能使水稻丰收,同理,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合理运用。不要怕揠高而使禾苗枯死就让禾苗窒息而死,结合实际,该揠苗的时候就该大胆出手,让揠苗来助长,让祖国的小苗在我们的帮助下不断地自发茁壮成长。(作者单位:广东省乐昌市乐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