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的思考与实践
文/潘鑫香
摘要:贵州从江县是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从江人民能歌善舞,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江的民俗文化独具艺术特色。从江县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彩绚丽。我们要研究从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究从江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提出民俗文化的走进校园的策略,让从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思考与实践
1 利用游戏活动,创造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氛围
幼儿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面向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玩乐是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构思设计富有情趣化的游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使艺术活动有声有色。可以从外部设施入手,积极优化幼儿园学习民俗文化的活动环境,比如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童趣运动环境的文化氛围,如利用幼儿园画廊、走道、楼梯、大厅等,宣传从江的芦笙歌舞、瑶族油茶、侗族刺绣等民风民俗。
加强活动设计,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传承理念。民俗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抓好民俗文化传承的特色活动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只靠一时的激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日常生活的事例与民俗文化的特色活动的联系,幼儿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往往会损坏别人的物品,或者脾气暴躁,说脏话,教师要结合民俗文化中苗族、侗族团结有爱的特点,及时教育引导,注意音乐、美术等幼儿特色活动在日常生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走进幼儿心灵,伴随着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有效引导,鼓励幼儿在体育特色活动中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告诉幼儿,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幼儿需要帮助时,要有同情心。引导幼儿传承民俗文化,礼貌文明,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
2 加强从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利用从江苗族、侗族聚居地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重视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利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时机,组织幼儿教师参加从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立足于民俗文化发展。配合县委县政府在实施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方面的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自觉地保护及传承民俗文化发展。从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必须理清思路,形成共识。幼儿教师要认真思考从江的民俗文化的社会传承。教育传承方式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借助艺术教育者的文化学识,思考与研究促进鼓舞民俗文化传承的科学性、民族性。
从江的民俗文化,流行于民间,文化土壤在民间。我们研究发现:传承方式必须与从江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相联系,沿用当地特有的民风民情,能够在传承中沿袭民族文化的风格特征,体现鲜明的从江县民族特性。从江的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功能,依托当地的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各县市的演出活动,中小学的节日庆祝活动,对于表演文化,要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扩大影响。同时也不忘基础教育的实施,重视幼儿教育,让从江的民族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从娃娃做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加强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文物保护的高度融入。在体现从江文化特色的戏曲、歌舞创作方面,要落实专业创造人员,积极探究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以及苗族民族文化的渊源,深入体会鼓舞文化的精神风采。从江的民俗文化表达着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独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研究从江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研究从江民俗文化魅力所在,认真开展民族性的文艺作品征集与创作工作,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向纵深发展。
3 根据幼儿特点,安排好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特色活动,这正是培养幼儿学习民俗文化的良好时机。更能够展示一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深入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健康向上、独具特色魅力的游戏活动。幼儿宛如含苞待放的蓓蕾,她们朦胧时期是美丽的。培养幼儿学习民俗文化的最佳时机,就是融入游戏教学。因此,幼儿教师对入园的幼儿,更应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作为幼儿教师,抓好幼儿游戏特色活动,始终要有一颗火热的责任心,对宝宝性格变化,兴趣爱好,要始终如一地悉心观察:比如侗族的刺绣,可以画图案,让幼儿认识,从江的灯谜有关的儿歌,在幼儿熟悉的氛围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幼儿早操内容丰富,早操的融入民俗文化别具一格。改变幼儿早操环节安排,形成了包括韵律操节、团体操节、器械操节及利用器械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以及幼儿广播体操节四个基本环节。我们经过认真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经过创新设计,利用从江的民间歌谣来编排幼儿韵律操、幼儿器械操,甚至把芦笙节的歌舞纳入教学内容。通过队列队形有规律的变化,使图案明显清晰,具有动感之美和新颖的面貌。
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幼儿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游戏是幼儿运动的基本方式,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活泼、愉快的情绪,为幼儿一日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幼儿游戏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最佳契机。幼儿交往可以民俗文化中建立平等的人际交往观念,建立对群体的信心。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傲慢性格,同时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特长。所以,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对幼儿任性行为进行纠正,必须加强幼儿运动习惯的培养,关注幼儿的适应性和独立能力。
4 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幼儿幼小的心灵需要浓浓爱意的浇灌,教师的爱犹如春风细雨,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师的真情犹如涓涓的小溪,默默无言地涤荡着幼儿纯真的心田。例如,对刚入园的小朋友,哭闹、“泼皮耍赖”是常见现象。我们通过民俗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尊重别人,培养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比如跳步,幼儿韵律操、玩圈圈、玩斗笠、跳橡皮筋、乘坐小火箭、小轮船等活动,都是我们根据从江的芦笙节涉及的舞蹈表演活动,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辅导往往是爱心教育的无声语言,这种爱的是伟大而崇高的。
游戏特色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幼儿一定程度的耐心。游戏特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当然,需要教师对小朋友进行艺术性的启发诱导,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欣赏、鼓励的话语引导幼儿参加体育特色活动,用趣味性、艺术性、生动性的教学情景,让孩子们把幼儿园当成快乐的家园。
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要立足于生活化。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日常生活的事例,对幼儿随机表扬激励。比如,有的幼儿帮助父母拿东西,帮助老师送教具,游戏时玩具主动让给其他小朋友,这就是民俗文化中团结互助的品德教育契机。幼儿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往往会损坏被人的物品,或者脾气暴躁,说脏话,教师要针对本班幼儿实际,讲述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故事,及时教育引导,在日常生的活动中潜移默化,走进幼儿心灵,给予幼儿正面影响。
总之,从江的民俗文化独具艺术魅力,代表着从江人民传统文化的精神风采,探讨从江民俗文化的传承历史和发展方向,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从江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必须具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耐心,要用平和的心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用趣味性教育的艺术,让幼儿玩乐之中开心的接受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秦霞.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实践探究[J].都市家教,2016(09).
[2] 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06).
(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第一示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