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的大众媒体环境下,我国农业科技传播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农民迫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环境,提出了技术、受众者、政策三方面的基本可行性,然后针对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索研究。
关键字:手机媒体;农业科技传播;移动互联网
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是指,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以手机为接收终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达到农业传播目的的模式。[[1]]其特点是可以运用多种展现形式将农业科技信息呈现并传播,不仅有传统的文字与图像更能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新形式。
一、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环境分析
(一)、技术环境分析
首先,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为农业科技利用手机媒介惊醒更为广泛的传播异界接受奠定了重要的物质环境基础。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借助移动通讯媒介的电子媒介信号突破了原始媒介的限制,集合了声闻像并茂并且多形式大容量等优点,形成了丰富优质的现代化多媒体的传播,使农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移动通讯媒介拥有着相比于传统媒介极致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够使图文、音视频更加快速稳定的传播扩散。特别是4G网络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更是为手机媒介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优质快速的网络技术平台。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优质先进的技术搭配的确是相对较低的价格也为手机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较有利的物资基础与可行环境。
(二)、受众环境分析
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2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其中农村人口上网人数占比为28.2%,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了169万人。[[2]]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下,可以看出农民对手机媒介新型的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农村的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受众者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手机终端价格的下降都导致农民对手机媒介环境下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的高度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先进设施规模化运用、现代高速农业生产方式等使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了。移动终端手机通过连接互联网从而接收高质量高数量的农业科技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民用得起手机了、农民会用手机了、农民想用手机接收到更加先进并且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为基于手机媒介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越来越高,农村信息化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当前手机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的,如何运用好手机这个新型媒介来打造新型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从而带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均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运用移动互联网以及卫星通讯设备等,更好的完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除此之外,国家还为推动手机媒体在农业推广中应用的更为深入而出台了一些政策、资金,来补贴一些中低端智能手机的厂家,从而提高中低端智能机型在农村的市场占有率,使农民都能买得起智能手机。
二、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探索
(一)、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摆脱了传统传播主体形式的束缚,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主体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其他终端,方便快捷的向利用手机终端的农户进行科技传播。这就体现了手机媒体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多元化特性,其主要包括政府主体、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农业科技相关传播媒体、其他组织机构以及受众者农民本身。政府主要是利用其自身的便利条件,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技术支持、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的同时,又对受众农户进行主观上的引导。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在这种新型传播模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他们是农业科技的研发者,是所传递所有科技信息的源头。农业科技相关传播媒介与受众者一样,都有着双重角色。农业科技相关传播媒介既作为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之一,有事农业科技传播的渠道。而农户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既是手机媒介最终到达的受众者,也是传播的主体之一。当农户通过手机针对农业科技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的时候,他便成为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的主体。
(二)、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技术的更新、以及手机相应程序以及APP的创新,手机媒体不仅实现了图文、音视频、邮件、网页等形式,更实现了众多第三方平台的实时语音及影像交流。这种多功能多视角的立体化传播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农业科技知识,使农民更容易的接受并且学习。同时,基于手机媒介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不仅提高了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可利用性,更让农民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变得快捷方便。
(三)、整合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手机媒介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这种媒介是对传统媒介某些功能缺失的补充。手机媒介产生于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广播媒介以及网络媒介之后,因此手机媒介是对这些传统媒介功能缺失的补充与补偿。在整合了其他传统媒介都具备的公共特性之外,手机媒介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以及功能。如浏览网页、收发邮件、接收资讯信息、与农业专业人士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互动等,这些都是具有随时随地不受环境因素约束并且具有低成本高品质信息流通的特性的。
(四)、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普遍性
基于手机媒介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可以是迫切需要农业相关科学技术的农村群众,又可以是以一般知识储备而接受的普通民众群体,这就可以看出手机媒介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普遍性。智能移动手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带来的是手机用户广阔的覆盖面。受众根据自身需要、自身的接受能力、自身的物质环境基础选择接受不同的信息。
(五)、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精准性
手机媒介的互动性强、社交功能丰富等性能是农业科技传播在移动网络中的效果变得更加精准。随着农村网民手机上网习惯的不断形成,实时互动性以及分享功能被运用的淋漓尽致。文字图像这种传统想对简单的交流方式逐渐被语音、视频等新型交互性强的传播方式所替代,这就加强了农业科技传播的即时反馈性,。另外,手机媒体通过电话通讯录或者个人朋友圈等简历了比较稳定的社交关系网,这有利于提高农业推广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应用的不断创新,手机相应配套软件的不断优化,农村手机用户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手机媒介逐渐能够代替传统大众媒介为新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整合。[[3]]手机媒介在为农业科技传播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 蔡淑芳.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探索与展望[J].东南传播:2013(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4-5.
[[3]] 陈哲.3G背景下手机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